Author Archives: super_capital_user

城市自然醫學診療中心 戴琼琪(Dankey) 疫後保健意識提升 進軍大健康產業

新冠疫情出現,改變了世界各地的生活常態,令其更關注健康。原從事跨國出入口業務及全球銷售總監的(Dankey)多年來為生意奔波世界各地,因為其母親健康而需長期臥床休養,而決定停下留港照料,尋遍不少中西名醫治療無果下;機緣下接觸自然醫學,抱持開放態度帶母親接受自然醫學治療約半年時間左右,其母情況明顯好轉及可自行出門。Dankey發現該領域對健康的好處,他希望把好的東西帶給更多人,因此決心推廣自然醫學,毅然二次創業並於2017年成立「城市自然醫學診療中心」,提倡自然療法醫學的好處,提升人們的健康意識,及在2020年成立Satya Life 健康保健品品牌的(Dankey)表示,自己及其家人受益於自然醫學的理療方式,使用全天然、安全及有效果的天然草本及營養素,提高身體的自愈能力。使更多人能受益於健康體魄,遠離病苦。 Dankey 坦言,當年從國內返港是為了更好照料母親。可惜的是遍尋治療的幾年時間當中,母親情況每況越下,常會突然在街上暈倒被送入醫院,後來更需要長期臥床休養,家人們亦身心俱疲。於2016年抱持著只要有一絲希望亦要嘗試的態度,續使用自然醫學的理療方法半年後,母親情況好轉,能行動自如及與朋友們出門遊玩,並且不需要再吃藥。 此經歷令Dankey對自然醫學的好處深信不移,他說:「我有幸認識袁維康醫生,擁有三個醫學學位的他,醫學知識廣博,學貫中西,而且醫學見解精闢獨到,我倆其後成為好友,從他的身上,讓我真正了解這門學問的精髓,能找出身體潛在的健康問題及其真正原因,從而作出預防性及針性的治療。自然醫學的出現,改變了我對治病的傳統看法。」 Dankey續指,「城市自然醫學診療中心」透過獨特的臨床肌能訊息學®️ (Clin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找出身體潛在的健康問題,或病患的真正原因;配合天然的營養素、維他命或草本,作出針對性的治療,提升個人的自身免疫能力及自癒能力。他續說,自然醫學也強調「治未病」,在身體器官未出現實質病變及症狀時,能檢測出哪些器官功能異常或未達應有水平,及早找出潛伏的健康問題,防範於未燃。 機會永造只留給有準備的人,袁醫生在數年前正式榮休,在他的鼓勵及支持下,Dankey決定與本身曾是駐院資深營養師及攻讀完美國自然醫學博士的妻子凌綺君二次創業,傳承其創立的醫療中心及醫者使命,為更多人帶來最理想合適的治療及健康產品。 提供全方位保健服務 力求業務多元化 自創業後,Dankey提及,公司業務穩步向前發展,近數年的營業額持續有雙位數的增長。新冠疫情的出現,雖然影響各行各業,他說,以2019至2020 疫情期間,公司仍能逆市保持穩定增長,當中有賴康復的客戶口碑傳頌,無償的宣傳。「城市自然醫學診療中心」是提倡自然療法醫學的專業健康顧問機構,提供中西醫以外的醫療選擇,為客戶量身打造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另外,為促進業務及產品種類更多元化,同時設有營養食品商店,包括特級有機椰青油、活葉子 、Detox88 健腸樂等。 隨着香港人越來越長壽,人口不斷老化,市民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對保健食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市民對保健食品所需的資訊及教育也隨之增加。建議政府能對保健食品作出定義,發放更多相關資訊及教育市民,從而提升市民健康水平,長遠減低醫療開支。保健食品越來越普及化,市場日漸增長,調查發現,接近六成 (58.2%) 的被訪者於訪問前6個月內有服用過至少一種保健食品,估算全港超過350萬人士有服用保健食品的習慣。與2014年調查相比,服用保健食品的估算人數上升了30%,可見保健品市場潛力巨大。 Dankey透露,在今年年初,公司會進一步開拓保健品市場,推出首隻自家研發的(Detox 88 健腸樂)腸道保健品,改善便秘,維持腸道的健康,間接提升人們的免疫力。他說:「服用保健品以治未病,能夠在疾病出現時,為身體免疫或抵抗力打好基礎,尤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尤其重要,加上都市人長期生活緊張,多肉少菜,不少忽略腸道的健康問題,這隻自家研發的腸道保健品將會是品牌推出的首個皇牌產品。」 線上接連線下銷售模式(O2O)是疫後經濟的新常態。Dankey表示,現時該隻保健品已在藥店、中藥店等正式「落地」,建立銷售網絡,及部分在線上平台進行推廣。他期望加強銷售平台的發展,隨著本地疫情緩和,計劃來年設立一間實體店,打通線上與線下的營銷。 看好內地大健康市場機遇 進軍大灣區 據今年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發佈《2021年中期中國醫療健康服務行業併購活動回顧及展望》。報告指出,得益於醫療消費需求的釋放、政策對醫療體系政策的引導,中國醫療大健康市場規模已達到13萬億元,且在過去8年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3%,目前已經躍居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戴琼琪說,除聚焦本地市場外,他亦看好內銷市場,計劃有待中港恢復通關後,進軍更大的藍海市場。他說:「香港保健品市場遼闊,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加上新冠疫情的出現,令現代人大大加強健康意識,相信行業前景十分樂觀。」 至於來年大計,Dankey 表示,首要做好自家品牌(Detox88健腸樂)產品的推廣及宣傳工作;另一方面,隨著疫情緩和,租金下降,不排除物色合適舖位,開設自家品牌實體店,將引入更多營養補充品、保健品及天然草本食品,同時介紹自然醫學的資訊及產品,教育廣大的消費者,加強關注自己、家人及朋友的健康。

【資本故事】中小企商會會長巢國明 | 三成中小企境況堪虞

全港共有大約34萬家中小企,佔本港商業單位總數98%以上,為約130萬人提供就業機會,約佔全港總就業人數(公務員除外)的45%。政府的兩輪防疫抗疫基金提供約1,700億元予各行各業,但香港中小型企業商會會長巢國明認為,儘管基金覆蓋到大約七成的中小企,但仍有三成中小企未符合受惠資格,境況堪虞。他呼籲政府在疫情緩和後,應盡快振興經濟。 撰文 張傑 | 攝影 鄺銘漢 巢國明在訪問中指出,疫情自今年一月底開始在本港出現確診個案後,須然僅僅五個月,已經對本港的中小企帶來重大影響。「本地出現疫情確是這三、四個月的事,但早前的反修例事件已經影響了中小企接近一年。」 中小企兩年來經歷三大難題他認為過去兩年,中小企面對三大問題:一是200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當時對出入口貿易和生產商影響較大,社會坊間還未察覺到甚麼影響。回顧那段日子,巢國明表示香港政府都提供不少協助,但沒有像現在般推出第一輪和第二輪的救市基金。「直至去年中的社會事件,影響到旅遊和飲食零售,但依然視乎區域性,因為哪一區沒有示威活動便不會影響到該區;但今年發生疫情後,是一個全面性的影響。不同行業不同階層都有不同影響。」 目前全港共有34萬家中小企,至少超過85%受到疫情影響,生意一落千丈,唯一未受影響或影響較小的是網商。「我們最近和不同行業的會友朋友談論,發現網購或網上服務,基本上沒有影響,好像從事外賣工作的不知增長幾倍,反而傳統零售業或一些傳統行業的中小企最受影響。」 據了解,目前中小企遇到的最大困難,一是現金流不足,二是生意疏落。對於政府今年先後推出兩輪的防疫抗疫基金能否幫助到中小企渡過難關,巢國明認為十分足夠,而且完全符合特首的講法,申請較為寬鬆。「很多行業都能受惠,但有些行業受惠程度較低。舉例說,過去大半年,展覽業基本上完全停頓,但又沒有特別資質供政府提供資助。今次防疫抗疫基金的受惠行業一般是政府發放牌照的行業,如飲食業要飲食牌、卡拉OK也要牌照、酒吧要酒牌,政府具有監管性的行業,給予的補貼較大。但如果一向沒有發放牌照制度的行業,如展覽業、進出口貿易等,政府給予的幫助便較少。籠統而言,政府基金可以幫助到七成中小企,仍有最少三成未有顧及。」 政府基金有助七成中小企據巢國明表示,政府的防疫抗疫基金基本上可以為七成中小企解燃眉之急。對於政府基金的派發速度是可接受的,受惠行業的朋友均認為政府的批核或申請手續簡化程度是可接受的。而且有些企業已經取得資助,整體上申請方便容易。一如特首所言:基金的發放宜寬不宜緊。 除了防疫抗疫基金外,他認為政府要重視業界聲音,關鍵在於如何盡快推出有效措施,幫助振興經濟,讓中小企多做生意。尤其一些未能受惠於防疫抗疫基金的行業,政府該考慮從那個層面協助他們。 對於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今年二月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一萬元,巢國明認為具爭議而且對香港經濟是否得益實在存疑。「一,市民領取一萬元後可以儲存起來;二,拿到外國消費。這是值得思考的。」據了解,香港多個商會曾經建議政府派消費券,這比派發現金一萬元更可行。或如澳門派發消費卡,確保發放的一萬元完全在香港消費。 據了解,商會方面亦已進行一系列振興經濟的方法:在疫情過後,商會會即時進行一些配對活動,讓不同行業的會員之間能夠在生意上作出配對。不過巢國明坦言,單靠商會振興經濟始終力量有限。他建議政府可以仿傚2003年沙士期間推出跳蚤市場,提供一個便宜的租金又較為長期性的地方,可以讓中小企售賣商品,帶來實質幫助。

【名人系列】比爾.蓋茨Bill Gates:「微軟是我永遠的情人。」

近年不少跨國巨企的創辦人相繼宣告淡出企業核心業務。電腦作業系統開發商,64歲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上月宣布退出微軟及巴郡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的董事會。蓋茨在LinkedIn發帖解釋,他決定把更多時間投入聚焦全球衞生健康、教育、氣候變化等問題的慈善事業。微軟透露蓋茨仍會擔任公司的技術顧問,但這次正式退出董事會,標誌著他創業的傳奇故事踏入謝幕階段。Text / Santos 蓋茨自己曾不止一次地說過: 「微軟是我永遠的情人。」蓋茨其最為津津樂道的經歷,莫過於從哈佛大學退學,並創業成為全球首富,在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 13歲寫電腦程式 大學肆學創業1955年10月28日,蓋茨出生於華盛頓州西雅圖的一個家庭,父親是當地的著名律師,過世的母親是銀行系統董事,他和兩個姊妹一同長大,曾就讀於西雅圖的公立小學和私立的湖濱中學,在湖濱中學他認識微軟另一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蓋茨在他13歲時候就能寫出一個遊戲程式,他其後是以全國資優學生的身份入讀哈佛大學。在大學時期,繼續寫電腦程序,並於1975年僅僅19歲時,就看到了電腦市場未來的商機和發展方向,因此才敢於在哈佛三年級時退學,與艾倫成立微軟。 看好軟件是藍海市場在1970年代早期,蓋茨寫了一封著名的《致愛好者的公開信》,震驚了資訊界。他在公開信中說:「有誰會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來做這些專業的工作?什麼樣的愛好者可以為他的產品投入三年的開發時間,並且發現所有的錯誤、編寫檔案,以及免費發布這個產品?」蓋茨指出電腦軟體是一個龐大的商業市場,資訊愛好者不應該在未獲得原作者同意的情況下隨意複製電腦程式。但是當時的資訊界受到駭客文化影響,認為創意與知識應該共享。他與艾倫兩人一起為Altair 8800電腦設計Altair BASIC解譯器。Altair是第一台商業上獲得成功的個人電腦,而BASIC語言是一種易用易學的電腦程式設計語言,蓋茨與艾倫所開發的BASIC版本就是後來的Microsoft BASIC,也是MS-DOS作業系統的基礎,而後者又是微軟公司早期成功的關鍵。Microsoft Basic後來成了Microsoft QuickBASIC,並逐漸演變成為今天依然流行的Visual Basic。 八十年代 雄霸個人電腦市場蓋茨認為,電腦將會是一個寶貴的工具,它們將出現在每個辦公室、每一個家庭的桌面上。在這樣的理念之下,他們開始為個人電腦開發軟體。個人對於電腦領域的先見之明是微軟及其軟體產業成功的關鍵。在他的領導下,微軟不斷追求發展和改善電腦軟體的技術,使之更容易操作,更具成本效益和令使用電腦的人更感方便。隨著微軟不斷壯大,其於個人電腦中的市場,甚至在1980年,佔大型電腦80%市場的龍頭企業IBM,也決定購買微軟作業系統以製造個人電腦,使微軟的業務飛躍成長,個人電腦幾乎進入每一個家庭之中,也幫助蓋茨成為世界首富,及IT業界最具影響力的人。他在成功之時,不時警戒自己要居安思危,經常把一句話掛在口邊:「微軟永遠離破產只有18個月。」 多年蟬聯全球首富 近年聚焦慈善蓋茨擔任行政總裁直到2000年。在2008年,蓋茨為了投放更多時間在其慈善事業蓋茨夫婦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宣布全面退出管理層職務,其後在2014年卸任董事會主席。蓋茨一直都致力投入公共健康事務,其基金會已投入了1億美元為近期爆發的新冠肺炎尋找特效藥。 開發和投資推動再生能源他近年與太太以920億英鎊(9,200億元)財富行善,對另類能源減排的交通工具和科技尤有興趣。他早前訂購了全球首艘液態氫引擎驅動的超級遊艇「水色」(Aqua),價值5億英鎊(50億元),預計2024年下海。112米長、五層高的「水色」由荷蘭公司辛諾特(Sinot)設計,可容納14名賓客和31名船員。它最特別之處是艙底下兩座28噸真空燃料缸,儲存-253℃的液態氫,經燃料電池結合氫和氧氣發電,驅動遊艇兩組電力各一兆瓦的引擎和螺旋槳,時速達20公里,一程最多可行使6,035公里,而唯一排放物只是水。由於目前各地液態氫補給站不多,船隻附有燃油引擎作後備。設備方面,除豪華遊艇必有的泳池、直升機停機坪,更有水療和健身房等。

友邦香港 匯聚人才 打造全方位專業團隊

疫情的出現,對環球經濟及不同行業帶來衝擊,但另一方面卻再次提升客戶對保障及理財的需要。屹立亞太區逾百年的友邦保險,經歷過不少風雨,仍是保險界的龍頭;除了全方位的產品及服務外,公司設有專業培訓機制,孕育眾多的精英營業團隊,更是這所百年企業,邁向永續發展的成功的不二之法。 Text / Peter Law Photo / Cheung Chin Yui 理財規劃是人生路上重要一環,影響廣及財富增值、子女教育、醫療開支及退休安排等不同範疇。AIA為配合行業的趨勢與客戶需求,一貫高瞻遠矚並着重創新求變,近年除優化產品外,AIA一直專注多元化的企業發展及人才培訓工作,多年來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發展業務藍圖,透過全面的保障方案及精英營業團隊,矢志成為泛亞地區領先的保險企業,誠意為客戶創造貼心備至的保障及財務策劃體驗。 友邦香港及澳門營業總經理詹振聲。 創立友邦精英學院 建優秀代理階梯 為建立專業團隊及人才能夠與時並進,AIA多年來切實推行「最優秀代理」(Premier Agency) 策略。友邦香港及澳門營業總經理詹振聲指出,AIA在2010年於香港上市,有清晰明確的發展策略,就是專注於人才培訓和高質素招募,打造優秀營業隊伍為客戶提供切合個人需要的保障方案。AIA於2011年創立了友邦精英學院(AIAPA),令營業團隊的服務水平得以持續提升。「以AIAPA的招募條件為例,我們專注招募擁有大學學歷、具工作經驗及從未從事保險行業的專業人才,在全新的事業跑道上發展個人事業,走上成功之路。除提供保險知識、財富管理及監管守則等方面的專業培訓,AIA亦會向新入職的財務策劃顧問傳授銷售技巧及分享成功經歷,讓他們在短時間內掌握全方位的知識和技巧,協助盡快適應新環境。」 詹振聲續說,AIA會為每一位新加入的財務策劃顧問,提供全方位的培訓課程,由入職前的牌照考試課程,到在職培訓均有妥善的安排。培訓內容多元化,包括專業產品知識、銷售技巧以及建立團隊管理培訓等,致力培育全方位的財務策劃專才,自信踏上個人專業之路,成為獨當一面的業界精英。 與社會同心抗疫 疫後再現曙光 詹振聲加入AIA已有23個年頭,曾經歷過1997金融風暴、2003沙士襲港、2008金融海嘯等危機,他坦言,保險是「面對面」的行業,過去的疫情是近年業界面對最大的挑戰,他表示, AIA及營業團隊亦一如既往地堅守崗位,與市民同心抗疫。「AIA希望能在困難的環境下為社會各界出一分力,其中包括較早前推出的香港、澳門市民及AIA客戶提供免費2019冠狀病毒病保障 ,並早於2月的時候,AIA決心填補保障缺口,特別為前線清潔員工帶來免費保障。」 詹振聲續說,為協助基層家庭度過難關,公司透過友邦慈善基金將13,000份抗疫物資,分批捐贈予8,000個基層家庭,與他們同心抗疫。 詹振聲說,在疫情下,市民對健康保障和風險管理的意識持續提升,保障方案的定位將由消費品逐漸成為必需品,或會帶來更大商機。他強調,有危便有機,疫後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會加強各行各業精英在職場中的流動,容易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保險業,尤其是一些適合在其他行業未有進一步發展,又希望轉戰事業跑道的專業人士。 逆市擴張團隊 優化線上系統 詹振聲透露,過去每年AIA約有5,000位新人加入,新人在全新的事業路途上有著良好發展,成功實現優質代理策略。今年AIA卻在逆市中增加人手,推出「聚招6,000」計劃,部署吸納6,000名或更多新成員,目標在本年內繼續延續高質素人才的優勢,擴大團隊規模。他續指,計劃中招募新晉財務策劃顧問,不僅可獲得特設專屬獎勵,更會提供一系列專業培訓和特快晉升階梯 ,為有潛質的精英建立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 隨著數碼科技的發展,香港亦步向金融科技的領域當中,AIA一向領先於業界,在傳統保險行業增添創科元素,銳意發展電子平台,讓同事及客戶受惠。詹振聲提及,公司近年投放大量資源,積極開拓應用數碼科技及促進電子平台發展,以完善培訓、通訊、銷售、招募及入職申請等各方面的發展。他指出, AIA大部分的銷售程序已在多年前開始作電子化,在申請、制定計劃書以及簽單等過程透過電子平台完成,一站式服務方便之餘,更具效率。 另外,在疫情下,AIA沒有停下發展步伐,繼續透過定期與營業團隊進行視像會議分享市場最新資訊,同時亦與保險業監管局達致共識,在網上提供部份保險中介人持續專業培訓(CPD),讓營業同事能夠在家中透過網上學習平台,可以自主且有彈性地學習,提升專業水平。「配合AIA推出自家研發的無紙化的電子學習系統  iAcademy,一站式學習平台,透過不同學習功能,隨時隨地輕鬆學習,查閱及管理培訓資訊,彈性地滿足日常的工作需要。」 另一方面,在線上銷售層面,詹振聲透露,今年AIA與保險業監管局協調,得到其批核並在數星期內建立「友得簽」平台,現在可支援多達27種產品,方便客戶在不能會面情況下能夠安心投保。此外,在7月推出的「友邦遙距投保」將進一步擴大網上可銷售產品的種類,除投資相連壽險計劃外,涵蓋主要友邦香港保險產品,並率先由首批合資格財務策劃顧問透過視像錄影會議,為客戶處理投保。詹振聲強調,展望未來,AIA會投放更多資源於線上服務,同時積極研究在線上平台推出更多產品,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至今,受惠於政府政策、監管機構及行業的通力合作下,保險業穩步走向專業化,造就龐大的發展空間。詹振聲指出,在保險業界中,AIA一直以培訓高質素人才為己任,締造事業平台為新一代提供支援,成為獨當一面的財務策劃顧問。作為業界領先的保險公司,AIA未來會繼續為團隊提供更完備的培訓和支援,為業界培育更專業的人才,打造更多專業團隊,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展現公司精益求精之服務理念。」 友邦香港 容永祺 容思瀚父子同心 迎向保險業新世代 在保險銷售行業中,父子、夫妻、兄弟姊妹拍檔合作屢見不鮮。若能同時創造傑出佳績,更是難能可貴。投身保險業38年的業界翹楚容永祺,在行內赫赫有名,其帶領團隊的業績,堪可媲美一些規模較小的壽險公司。兒子容思瀚(Solomon)亦「棄法從保」毅然入行,投身保險業,創出佳績,建立了個人團隊。年初,容永祺獲友邦香港委任為區域執行總監及榮譽顧問,容思瀚獲公司委任為區域總監,父子兩人同時獲得晉升,實在難得,更成為行內一時佳話。 友邦香港區域執行總監及榮譽顧問容永祺。 容永祺被譽為保險界「殿堂級」人物。他於80年代中英談判的艱難時期入行,與保險業共同成長。由在司徒拔道與同事共用一張寫字枱開始,與後來辭去本職全力輔助他的太太共同胼手胝足,至業務漸漸壯大,其帶領團隊的業績,堪可媲美一些規模較小的壽險公司。個人成就亦相當亮麗,除在業內享負盛名,屢獲殊榮外,在公司內更是獲獎無數,並連續21年奪得公司「最傑出區域總監獎」,暫尚無人能打破這項記錄。對於公司委任他為區域執行總監及榮譽顧問,容永祺坦言深感榮幸。「好感激公司把這個榮譽給我,這正是對我在公司服務38年來之努力的肯定。」 行業蛻變 保險業前景秀麗 作為友邦香港區域執行總監及榮譽顧問的容永祺,多年來看著不少同事入行及成長,在他的引導下,他們慢慢找到了個人事業發展目標,建立個人團隊,在家族內茁壯發展。回顧入行這38年,他坦言保險行業無論在產品及人才都變化甚大。他說:「在產品而言,80、90年代產品較以儲蓄及保障性為主,主要銷售傳統壽險,並加入各式保險產品,如意外、醫療、危疾等。至2000年強積金開始推行,社會上引入了財務策劃及財富管理概念、投資相連保險、萬用壽險,至近年的年金產品興起,以及去年政府落實推出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的稅務扣減,和可申請稅務扣減的自願醫保計劃等,客戶追求全方位照顧人生不同階段。而企業及家族財富傳承的需要,也造就了保險產品的轉變。至於人才發展方面,隨著香港保險業持續發展,培訓日趨專業化,加上政府發牌規管,令從業員水平不斷提升。擁有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及不同專業資格的人才不斷大量加入,令行業匯聚各行各業的菁英。」 他亦指出,保險業在本港前景十分秀麗,主因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加上內地經濟急速發展,及除著本港人口老化,藉此衍生醫療保障、退休年金、財富管理及傳承等需求和商機。他說:「2018年,大灣區人口總數逾7,100萬,GDP超過1.6萬億美元 *,區內自身的保險業務增長潛力非常巨大。」 疫境自強 永不放棄 保險業是專業服務行業,傳統上業務促成依靠人際網絡,但近期疫情卻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容永祺承認,疫情的出現是他在保險生涯中經歷過的最大挑戰。「面對疫情的影響,我們惟有不斷求變。如同事開會轉用視像會議,以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但疫情同時間接推動了保險行業走向金融科技領域,如保監局在3月起推出了一系列臨時便利措施,令我們得以改變銷售方式,以非親身銷售方式銷售一些保障型產品,如合資格延期年金、可扣稅的自願醫保計劃,以及意外、醫療等保險產品,並讓客戶可以網上投保簽單。」疫症肆虐全球,他鼓勵港人團結一致,齊心抗疫,並指困難時刻終有一天會過去。「我有一句座右銘:『你若不控制困難,困難便會控制你,勝利者永不放棄,放棄者永不勝利』,與大家共勉之。」 至於管治之道,容永祺不諱言,企業化經營、現代化管理是其領導哲學。「合法合理合情,公平公開公正是帶領團隊邁向成功的不二之法。保險是人的行業,團隊建立招聘增員是頭等大事,如何匯聚人才是致勝之道,我們相信,只要是對行業發展有夢想、個性積極,具上進心及自律性高的年輕人,在公司及團隊的支持和領導下,不難成為銷售專才,甚至成為團隊領袖,最後更可成為成功的保險企業家。」 容思瀚: 從事財富管理,為自己事業打拼 友邦香港區域總監容思翰。 已是優秀團隊領袖的容思翰,於2012年加入友邦香港,在過去8年間憑著出色業績,逐步發展,最近獲晉升為區域總監。「對於升職,我是非常高興,這除了來自個人努力,亦是整個團隊的努力成果。去年是不容易的一年,因此這份榮譽,是整個團隊齊心合力成就出來的。」 […]

Mocter創始人Tom Chan 為香港創意人 構建NFT交易平台

在區塊鏈技術日趨成熟、加密貨幣掀起新一輪全球金融界熱門議題之際,NFT技術乘時而已,再憑藉在藝術界創下的空前拍賣紀錄,迅即燃點起NFT熱潮,人人爭相鑄造NFT作品,意圖在「泡沫」未爆破前賺取驚人財富。於三月才成立的香港NFT交易平台Mocter(mocter.io)創始人Tom Chan(陳冠業)卻明言:「我不會教你怎樣投資NFT ,卻會教你怎去造NFT作品。」平台的理念,是開宗明義從教育著眼,希望協助香港有潛質的創意人推出NFT作品,同時令大眾正確認識NFT,令其用途更為廣泛。 膚色健康,外形成熟,充滿陽剛味,眼前這位IT公司老闆,實在與印象中的傳統IT人形象有點不同。他亦笑道:「對,今日回看過去的自己,其實亦是意料不到的。」在科技界,他是真正的半途出家,而在創立Mocter之前,更曾從事了十多年建築工作——一個傳統的行業。 從建築到科技人 在學生年代,Tom已開始在爸爸創立的建築公司內幫忙,先從暑期工開始,隨著工作量日漸增加,後來更索性全職加入,作為子承父業的一段歷鍊過程。「爸爸是傳統的嚴父,對我有很高的要求,做事要勤奮,上班要準時,因此我要由底層做起,樣樣工作都要做。我們的公司主要從事地盤的地基工程,因此要做很多體力勞動工作,由燒焊、切割,甚至駕駛大型的起重吊機,我都會做。我為此更考取了十幾個牌照,由燒焊牌、風煤切割牌、起重機牌,甚至安全督導主任牌等,爸爸希望我懂得做每個崗位,對每項工序都有所認識,如此才不會被人欺騙。」不用他說明,已了解到這些全都是非常體力化的工作。「對,其實我是不太喜歡這些工作,很體力化,工作時間長,同事放工的時候,我還要在辦公室內處理文書工作,出糧、計數,遇上打風、黑雨的日子,我亦一樣要上班或去地盤。久而久之,身體便開始出現了一些小毛病,由於吸得多燒焊時散發出來的煙,會經常流鼻血,又有腰痛問題,嚴重到要看脊醫,因此在工作了十多年後,當公司營運上了軌道後,我才開始慢慢淡出,嘗試從事其他生意,Mocter就是目前的新發展方向。」在成功路上,不能忽略每個細節,在一點一線之間發揮巨大的影響力。Tom在建築界的經歷,自然絕不簡單,而他作為一個科技門外漢,卻可以大約用8個月時間建立Mocter平台,更是不尋常的事,那已不止是財力或能力的問題,而是當中展示出來的一份對科技市場的深遠視野,還有一份堅持及毅力。他說:「地盤的工作是非常艱辛的,亦磨練了我的意志力;在地盤內,我已看盡了所有人生百態,因此現在的我,猶如從地獄爬上來,過的是新的生活,每日都感到喜悅。」 為香港人而設的NFT交易平台 Tom明言,自己向來是個目標感很強的人,當認定了一個目標後,就會努力去追求,並將之完成,達到目標。至去年中,一個新目標便出現了。「在去年,我上網查看很多資料,發現NFT正在迅速興起,於是我很清楚地知道,它將會成為未來的重大趨勢,於是就開始著手去做。」 為何是以平台的方式發展NFT方面的理想?「平台就如商場內的商店,待我日後成功開發元宇宙之後,就可以引領大家走進元宇宙的偌大商場內。換句話說,沒有NFT,亦沒有元宇宙這回事。」從NFT的空前盛世,在全球引起的熱潮,Tom表明從中看到了未來。「在未來世界,會有很多事情都是與科技有關的,並會虛擬化。加上疫情令很多人都不能隨便外出,因此很多事情都惟有用科技去解決。」 萬丈高樓從地起,構建Mocter的NFT交易平台,亦儼如興建高樓大樓,更是劃時代、高科技的「建築物」,因此過程中投放的心力,不足為外人道。「在成立Mocter之初,第一步是先要有自己的班底,包括技術人員、合作夥伴等,以及還有一班好朋友的支持;大家對NFT及元宇宙都有極大的興趣,而我亦成為了當中的核心人物,大家一同合作,努力地去做好件事。」 面對NFT界的領導者如Opensea平台,Tom指出Mocter會視對方為學習對象,並以Mocter本身的獨特性,專為香港人及香港富有潛質的創意人、藝術家,打造出一個專為本土人士而設的NFT交易平台。為何如此執著於本土元素?他指出,目前團隊有二十多人,全是香港人。香港營商成本高,人工是主要因素,有不少公司為了節省成本而將IT部門外判,或者與香港以外,如國內、印度的IT團隊合作,都是可行的方法。從這方面,我們看到了Tom對香港的一份心意。「我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過去幾年間,香港發生了不少事,令很多人都感到不開心,我認為大家是不須太悲觀的,香港仍是一個福地,一個好地方,因此我想為香港人做些事。」 Mocter平台的獨特優勢 Mocter為客戶提供最全面的一站式NFT交易平台服務,服務範圍包括NFT的鑄造及交易等,作品形式可以是相片、音樂、影片等;平台不須上架費,每次交易只收取2%的交易額,而且版權費方面亦特別高,以保障賣方利益。在交易的加密貨幣方面,目前可用以太幣及Polygon,於6、7月間會擴充至Solana,其後Biance亦可以用到。「作為一個最全面的NFT交易平台,當『隧道』(加密貨幣)愈多時,受眾亦會愈多,客戶可以從中選擇個人最合意的『隧道』,因為這些『隧道』有些貴、有些平、有些快、有些慢,各適其適,正如總有人喜歡用美金,有人喜歡用人民幣的。」 服務項目多,自然亦代表成本方面會相應提高,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的。Tom苦笑道:「成本,當然是一定提高了不少,但我們是一定要如此去做的。」在收入與服務質素上,他選擇了後者,希望為客戶帶來最好的應用體驗。而為提升平台上NFT的作品質素,Mocter亦會主動與香港的各類創意人合作,助其推出NFT作品,並在平台上進行銷售,藉此在市場上掀起熱潮。 Mocter平台除了為大眾而設,同時亦引起了商界的注目,因此未來將會有一連串的合作,為多間企業及品牌推出NFT的專案項目。「其中之一,是會與HKT在一些教育項目上進行合作,在全港過百間學校內,透過Mocter平台,教導學生們正確認識NFT。其他合作的企業還有德國寶、太子珠寶鐘錶、周生生等。NFT是未來趨勢,已經備受各方注目,我們會想多些方法,令更多人接觸NFT,並且更為容易地做到這件事。」雖然Mocter平台只推出了個多月,Tom表示,目前已在市場上獲得不錯的反應,並得到不少本地藝術家的支持,未來會進一步為網站進行優化及改善工程,同時提升技術層面,特別是網站的防禦工作,令客戶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應用Mocter平台。 大家一起建立元宇宙 對財富的慾望,引發起大眾對NFT的重大興趣。美國數碼藝術家Beeple的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於去年三月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以6,800萬美元成功賣出後,從此開啟了NFT的盛世,其後加上多個CryptoPunk圖像以瘋狂的天價售出,一瞬間令人人都想以NFT形式在市場上搶到一杯羹,於是市場才逐漸開始有泡沫之說。 對NFT泡沫化的看法,他認為:「對,因為有泡沫,因此我一開始已想做教育工作。很多人都知道,NFT的應用層面是可以很廣泛,因此我們會在學界作推廣,希望令同學們明白到,NFT不止是『投資』,還可以應用至每個生活層面。」他更預料,這個泡沫,亦終有爆破的一天。「每個新興行業,一開始時會發展得很快很逢勃,然後就要面對神話破滅的命運,但亦因為這種爆破,會令市場進行自然整頓,做得不好的公司就被淘汰,而剩下來的,就是那些真正想玩NFT,以及真正會用NFT的人。」  Tom表示,自己在年青時代,是沒有夢想的,每天只是辛勞地工作,但自從成立Mocter平台後,一個新的夢想,已經蘊釀起來。「我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元宇宙,而我理想中的元宇宙,是與香港有關的,當中有很多富有香港特色的項目,如港產片,是香港人一定要看的,還有如紅館(紅磡香港體育館)等,亦是香港的重要景點。只要是關於香港的,無論是人或事,我都是很想做出來的,並希望可以與其他大型的元宇宙一同接軌,如與The Sandbox連接到,大家一同交流,一起去玩,那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憑生活細節啟發 創理財Apps攻藍海

近年創業風大盛,只要有創意,無論是初創,還是再創業,總有出頭天。 任職按揭公司管理層的趙展鵬(Johnny) 憑著自身買樓經歷,靈機一動啟發他創立理財手機程式,解決準業主買家的痛點之餘,更在伸延增加年輕人置業或理財看法、理財知識等資訊,矢志成為年青一族日常方便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 每個創業家都有自己的創業故事,198理財手機程式創辦人趙展鵬(Johnny)亦不例外。他說,早前他在置業過程曾經遇上「伏事」。他說:「有次買樓只聽了經紀,沒有自己去check 價,自以為價格是全屋苑之冠,然而簽訂買合約後,始發現另有物業的成交價比自己的高出5%。」他坦言自怨當初未有做足功課,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而作出決定,其後他汲取教訓,每次次買賣前會先上網尋找心儀樓盤的最近成交價才作決定,然而卻發覺每次均需要輸入整個地址或者區份的樓盤,程序卻是十分煩擾。 想不到這件憾事,觸發了他的創立198理財。Johnny決心找人編寫手機程式,建立一個平台,為一眾準買家及買家、賣買提供資訊;他更想到,地產中介從業員也可以使用這個平台,能夠提供更多樓盤實用數據予客戶。「我不是IT專家,只是憑著一個普通用家的心態去使用這個平台,很想找一個方法令整件事更加快捷、簡單,便將全球定位系統GPS與成交價結合,198理財應用程式便是這樣誕生。」 應用大數據  一站式按揭理財 Johnny強調,該手機程式能夠用最快、最簡單的工具提供有用數據,協助用戶更迅速、更有系統地做買賣決定,他說:「我們加入沿用過往成交資料,以及各大全港銀行之按揭利率按揭計劃資料作為強大支援,因此可以短時間把所有複雜資料歸納並呈現於用戶眼前,並能確保資料的準確性。」 他提及,程式中的強大數據和GPS功能,讓用戶於3秒內,便能即時顯示身處位置的屋苑的任何成交及平均尺價資料。亦會應用資料及大數據分析,收集用家們的喜好及分析用家的角色,繼而度身訂造實用的資料及數據予用戶。 198理財除有其實用功能外, Johnny表示,198理財亦考慮大部分人做樓宇按揭時,通常要到不同銀行收集資料,耗費不少精力與時間,因此,特別為用戶安排遙距申請按揭、精選按揭計劃總覽、按揭計算機及即時與按揭專家通訊及分析功能服務,方便上班人士於辦公時間內,也能進行資詢及申請,方便省時。 Johnny指出,除強化GPS及地圖功能外,同時針對年輕人市場,增加年輕人置業資訊或理財看法、理財知識小教室的影片及文章,增加手機程式的可觀性。他說:「手機程式加入每日簽到、閱讀理財資訊文章、參與小遊戲,賺取積分換領禮物,提升用戶使用的體驗。」 他透露,平台未來升級2.0版本,計劃加強地圖上的內容,如搜查屋苑附近學校網、巴士線、醫院、甚為增加更多有用資訊,如當區人口密度及居民收入狀況免費資訊,全方位方便不同的用家。另一方面,平台已與不少食肆如日式燒肉店及特式小店合作,提供優惠券,締造雙贏局面。

滙星(香港)實業 黎宛甄 創造美麗新體驗

疫情當下,保健產品大行其道,滙星(香港)實業亦於此際創立自家品牌uniqueUs,推出抗衰老及健康美顏產品,以「美麗、健康及天然」為宗旨,在行政總裁黎宛甄(Britney)引領下,開拓香港及內地市場,爭逐市場份額。 於2020年創立的滙星(香港)實業,早期主要經營代理外國的保健產品生意,卻因為疫情,帶來公司創立自家品牌的契機,Britney指出:「當時代理的產品來自澳洲,後因疫情嚴峻,貨品難以運來香港,有半年時間沒有新貨供應,然而公司的營運不能停下來,那如何是好?於是就想到創立自家的品牌及產品。」在這份決心下,分別找到了台灣及香港的廠商,以uniqueUs為品牌名稱,先後推出自家保健產品,目前已有三個產品推出市場:Seed+強效美白抗衰老補充劑、Bounce Up膠原蛋白口服液及Tropic-Dtox排毒瘦身益身菌沖劑,以優質、安全、崇尚天然的產品概念,為客戶帶來美麗新體驗,並逐漸受到市場注目。 講求生活態度 穩步開拓市場 對新品牌而言,最困難的往往是在市場上打響名堂,而為了賺取利潤,單單一個香港市場實在難以滿足。從事金融業出身Britney便指出,公司旗下產品已在香港有多個銷售渠道,包括頭皮護理店、按摩店、有機商店及護協等,不過市場空間發展有限,因此同步拓展內地市場,並已開始在天貓平台銷售。 國內競爭激烈,如何開拓龐大的市場?她說:「國內常打價格戰,但作為香港品牌,uniqueUs的產品,是講求生活態度,是跟國內其他品牌的做法不同的。我們亦會找氣質跟品牌差不多的網紅合作宣傳,而我本人亦會在小紅書分享生活體驗,希望市場可以感受到uniqueUs的獨特之處。」至於發展步伐,她希望按部就班,逐步加大市場推廣的投資。「我們背後沒有大財團支持,現時穩打穩紮是最重要的。每個產品都有其週期性,因此如何將產品週期延長,亦是我們面對的挑戰。」展望將來,她非常看好保健產品市場,並預告下一步將開拓寵物市場。「NMN(煙醯胺單核苷酸)是人所需要,寵物亦然,我相信這個市場亦很龐大,因此公司下半年會開始研發相關的產品。」

郭志波.十年一覺餐飲夢

郭志波(Paul)自言,每十年就會有一大變,三十歲未夠當上行政總廚,然後穿梭亞洲區內開設多間Hard Rock Café及Planet Hollywood連鎖餐廳,十年後往中東發展,再十年後亦即2010年回流香港,繼續做回老本行——開餐廳。現為上市公司1957 & Co.行政總裁,旗下擁有9個品牌,從日本菜、泰國菜、越南菜,以至上海菜等,經營有道之餘,亦事事上心。餐廳業競爭大,如此周而復始地開完一間又一間新餐廳,樂趣何在?他笑道:「我最享受的,是箇中的過程。重複是其次,只要跟足既有程序去做,其結果是沒理由做得不好的。」 訪問位於銅鑼灣利園商場的「竹壽司」內進行,郭志波一邊接受訪問,一邊邊介紹眼前的日式美食,途中剛巧有朋友來光顧時便輕聲打招呼,然而又回到原先的話題,談笑自若,完全令人察覺不到過去多年來走遍亞洲城市的歲月風霜。 回歸香港 打造市場奇蹟 「我是順德人來的,父親煮得一手好菜,每當他煮菜,我便在廚房幫手,執頭執尾。到15歲,父親離世,由於家境又不好,於是便出來工作。」他說在那個時代,市場上的選擇不多,於是在朋友介紹下到餐廳打工做侍應,幾個月後主動提出想做廚房,學做西廚。他肯學肯捱,一日打兩份工,加上天資聰敏,很快就隨師傅「過檔」,如是者不斷學習各種菜系及烹調技巧,至28歲時已當上了香港著名Raffles Club Hong Kong行政總廚。其後,他又獲邀到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開設多間Hard Rock Café及Planet Hollywood連鎖店,之後又有十年時間在杜拜,替當地集團在中東引入不同的國際餐飲品牌,包括Mango Tree等,前後開了50間餐廳。至2010年回歸香港,然而此時的他,已是一身好武功,開餐廳、創品牌,手到拿來。 1957 & Co.是他跟香港著名建築設計師及室內設計師梁志天,以及燈光設計師關永權一同創立的。開業之初,郭志波由於離港多年,市場上沒有人脈,便希望憑梁志天及關永權的知名度,可獲業主垂清,得以承租優質地段,結果仍事與願違,只能選了個位置上相對不方便的銅鑼灣Cubus,而且一開就開兩間:日式竹壽司及意大利餐廳Bella Vita,在行家均極不看好的情況下,奇蹟地打響了1957 & Co.的市場招牌。「全世界都批我們只有6個月命,結果一做7年。竹壽司每個位1,500元,開店第一個月已經坐滿,第二個月要在2星期前訂座。」 但後來發生311日本大地震,令食客對日本食物失去信心,如是者守了多月後,生意才重上軌道。「有人說,我們總是很幸運,不是的。試想想,Mango Tree 開在Element商場死角位;至於安南,更是開在利園一期之前Lawry’s的位置,Lawry’s是做到結業的,因此你怎說我們是很好彩?我會認為,可能有一兩成是運氣來的,其餘都是因為我們投放了很多心機去做,並清楚知道怎樣做好件事。」 確立餐廳服務的統一性 他認為,餐廳要做得好,主要建基於三個因素:環境衛生、服務質素及食物。「餐廳做得到這三件事,就會好,亦是我們一向以來的宗旨。」至於如何實行,如何令食客體驗到餐廳的水平,在於整個施行過程,那就是標準的制定。「定立標準後,就將所有程序寫出來。這是我在Planet Hollywood餐廳學來的。美國餐廳就是如此,很多程序的,如採購筷子,只可以固定用一個牌子,平日做事方式很簡單,不跟著就是錯,若果跟著公司的指引去做,就會簡單很多。當定下標準,然後就持續統一地跟著去做,不要問原因,總之就是跟著去做。食客不會要求最好吃的食物,卻會希望次次都可以吃到同一標準的食物味道,只要他們記住這個不變的味道,就會不斷來光顧了。」 有了標準、清晰工作指引後,下一問題便出現了。當各行各業都在鬧人才荒,而飲食業更是人才若渴的重災區,如何尋得合適的人才?他說道:「對,最重要,仍是要找到合適的人。做餐飲業的成敗關鍵,不是來自食物質素,是人。沒有好的人才,就算餐廳的裝修如何美輪美奐,地點好何地好,結果都是可以沒有生意的,因此right people是最重要的。」那何謂好的人才?「就是好的態度,有事情不懂時,就去發問,做錯了的,就去改。要做到這種態度,在餐飲業這行是很難的,有些師傅,總是認為自己甚麼都懂的,甚麼事情都明白的,說自己一定不會錯的,往往是自信心爆棚。因此我們但凡聘請大廚或餐廳經理,一定要是我親自進行面試的。」 好習慣比壞習慣多 如此精闢的見解,難怪1957 & Co.名下9個品牌,從自家的竹壽司、安南、家上海、十里洋場、北海丼,到特許經營的Mango Tree、權八及Paper Moon等,都各有千秋,各自精彩;當中十里洋場更於近月獲取《100全球最佳中餐廳2020》的榮譽。郭志波笑道:「你說很成功,其實不是的。只是當中經營失敗的餐廳,沒有說出來而已。仍是八、二定律,100件事情裡面,總有80件事是成功的。而我所能做的,是將這80件事的失敗率減至最小。因此我可以說,我們的餐廳不是成功,只是特別專注於某些為人所忽略了的事情,就是設立標準,並將之繼續強化。」 若果大家對這些餐廳略有所認識,就會發現一件事,就是這些餐廳所提供的食物,都是正式的菜系,沒有走時興的fusion路線。「對,我們的餐廳,是不走fusion,亦不做時興的菜式,都是正宗的泰國菜、越南菜、日本菜等,而所聘請的師傅,亦都是最正宗的。」當年開竹壽司之所以在能平地一聲雷,原因之一是成功邀請了在日本有140年歷史的壽司幸第四代傳人杉山衛出任顧問總廚,令食客趨之若鶩,爭著光顧。 「其實我自己亦有研究,究竟甚麼是最正宗呢?總之泰國菜就是由泰國廚師做,日本菜就由日本廚師去做。而當一旦定好標準後,一個飯團要求是20克重,師傅一捏就是20克,已經習慣了,要改就很難,故此菜牌是不用常轉的。」另外,他笑說自己總是不停地提點餐廳員工,近乎是「日哦夜哦」。「每次走進店內,我都會四周去逛的,期間就不停地提點同事,如壽司吧上留下了飯粒,我一望就知,他們知道在我的標準下,是不容許的,於是就立刻去改。總之是應該要做的,他們就會自動自覺地去做。因此說到我們的成功,其中一個原因,其實是我們的好習慣比壞習慣多,別人不成功,往往是因為壞習慣比好習慣多,於是做成慣性地錯。」 大半生都從事餐飲業,有沒有想過離開的一天,又或者,將人生的節奏減慢下來?「仍未有如此打算,至少再給自己十年。以目前的狀態來說,我相信至少可以再做十年的。現時公司在內地剛開始了業務,發展得不錯,而公司在2017年成功上市,亦是一個新的里程碑來的,我自己亦很想知道,究竟未來還可以將自己推到一個甚麼位置呢?或者屆時才放慢下來吧。」

老牌化工企業升級 研發自家保濕消毒香水 擦亮香港製造

香港昔日以輕工業起家,港產製品優質更馳名海外。踏入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經濟轉型下不少傳統工業逐步北移,港製產品逐漸被人忽略;新冠疫情出現,各行各業適需要轉型適應新常態;有老牌化工企業管理層年前因疫情留港工作,眼見人人常用消毒⽤品不離手,引致「傷手痕癢」,啟發到市場上欠缺兼顧消毒、保濕和香味三大元素的消毒香水,升級成功研發自家品牌AYYYA,推出後反應熱烈,重新擦亮Made In Hong Kong的金漆招牌。 工業出身的張志賢(Spande)是永星化工執行董事,一直奔走於世界各地。2020年初,新冠肺炎在本港爆發,迫使Spande未能出行,他留港工作期間,除處理公司核心業務外,坦言未有想過為公司開拓新的業務:「有次與同事聊天,談及新冠疫情下人人都消毒⽤品不離手,不過用得酒精消毒⽤品多,不少人的⽪膚都開始出現裂紋及痕癢等副作用,有否消毒產品,既有消毒功能,且不傷手,兼有香味(因傳統消毒產品的香味欠奉)產品呢?」期間Spande更與同事們,忽發奇想不如研發一個消毒香⽔品牌,能夠同時兼顧消毒、保濕和香味三大功能,的保濕消毒香⽔,確保在抗疫的同時,也能夠保護雙⼿,希望能夠為香港人在「疫」境中帶來一點窩心和溫暖。經過短短數個月時間,在團隊共同努力下,一個香港製造的自家品牌AYYYA便由此誕生。 品牌具香港特色   邁向O2O營銷 Spande表示,AYYYA以本地研發自家品牌為賣點,立足市場,強調香港製造。他指出,品牌優勢是市場鮮有集消毒酒精噴霧兼顧消毒、保濕和香味於一身的消毒香水,故產品推出市場後,吸引不少年輕化及上班一族注目及購買。為試測市場水溫,他表示,品牌推出後不斷進行跨界聯乘合作,例如與本地口罩企業合作推出星座系列;又與本地設計師合作,創作繪有懷舊老香港插畫的限量版包裝香水瓶:在聖誕節間,AYYYA更推出了木質調及茶香調的保濕消毒噴霧,增添節日氣氛。 至於銷售策略方面,Spande提及,品牌初期只在線上平台出售,隨著消費者逐漸認識,公司逐步走向線下實體銷售,進軍小型市集、設立期間限定店,提升品牌知名度;他指,早前AYYYA獲邀請成為首批進駐中環街市活化項目的本地品牌商,為客戶提供各類型的香味產品。 談及未來大計,他透露,未來一年集中拓展本地市場,開拓更多獨特的新香味,感謝消費者對AYYYA 的支持,同時開始對世界各地的銷售作部署,近日並已經開展了日本市場之推廣。同時期盼待全面通關後,進軍潛力龐大的粵港澳大灣區,與各位消費者見面。 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之一,Spande指出,最近AYYYA變身綠色品牌,參與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環保基金)資助及環保觸覺主辦的《環保基金—綠色網購推廣計劃》,共同參與製定「綠色網上商店約章」,從源頭開始減廢。他指出,品牌已被認可成為了「綠色網上商店」,希望消費者在支持環保,在抗疫同時,為保護地球出一分力,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初創 「點單」推 升級版 餐飲管理解決方案

食肆限聚逐步放寬, 各食肆紛紛做足準備 。為提升餐廳的服務效率,餐廳疫後對餐飲管理解決方案需求增加。家族均從事飲食業的王海斌(Ben)在疫情期間成立初創公司DimOrder「點單」,研發出一站式POS餐飲管理系統,把堂食訂購流程數碼化,逐步開發電子餐牌、跨區外賣、餐廳網店及雲端POS系統等,幫助餐廳實現從落單到結帳的電子一體化,減輕其人手負擔,亦能讓食客享受到更便捷、更有人情味的美食服務。 Ben大學畢業後雖投身金融銀行界,且做出成績,曾任多間金融機構擔任相關投資工作,惟始終心繫飲食業,2015年起,先後與朋友開設茶飲店及日本餐廳,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受到疫情影響下,位於尖沙咀的餐廳經營困難面對挑戰他決定變陣出擊,參與創辦「點單」,一開始為餐廳做電子餐牌,其後研發出一站式POS餐飲管理系統,把堂食訂購流程數碼化。另一方面,在疫情下堂食生意受挫,DimOrder便趁勢開拓跨區外賣業務:食客可通過其手機App下單全港18區的美食,隨時隨地坐享盛宴,餐廳亦有機會於疫下重獲新生。 有別於foodpanda、Deliveroo等外賣平台,他指DimOrder,因其主打遠距離的「跨區配送」;而上述外賣平台則專注於「細圍」,僅配送幾公里範圍內的飲食。不過「遠距離」的配送費對於普羅大眾也是在可接受的價格範圍,若食客定位在將軍澳附近,想要品味中環的食肆,所需付出的運費由$38起計算(視訂單具體情況而定)。他坦言,為攤薄運費,DimOrder錄得的外賣訂單一般都為多人套餐。Ben亦指,在佣金抽成方面,相對於其他外賣平台的25%至30%,DimOrder的10%更有競爭力。(DimOrder所收取10%的費用主要用作一般行政費用及品牌宣傳為主。) 實際上,DimOrder不止是一個落單及外賣平台,它亦通過搭建網店等方式為餐廳引入私域流量,而消費者可直接點進餐廳的網店下單,不經由DimOrder的手機App。不過,DimOrder的一站式POS系統方案亦包括搭建網店、網絡營銷等,服務計劃由每月$468起。 在後疫情時代,餐牌電子化、無接觸落單與結賬是大勢所趨。Ben指現時其公司的POS系統,獲本地近千間食肆採用。另一方面,DimOrder亦致力於連通餐廳與供應商。Ben指出,目前公司的合作餐廳約超過1,000家,DimOrder正與相關供應商洽談,或能在第四季度以更低的價格為這些餐廳提供食材供應。 至於平台的營運成本,他提及,資金投放主要花在研發系統的研發和升級上,因為不論是電子下單,或是雲端POS,其核心都離不開大量的數據和數碼科技。他續指,公司人數亦由初始時的7人增至80餘人。 點單DimOrder 於去年10月把DimPOS系統再升級,並推出了新功能,堂食用戶只需掃QR Code,選定食物下單,再透過系統Online Payment付款,包括Alipay和Credit Card。DimPOS自動連結到廚房,廚師收到訂單後就會炮製美食,食客用完餐後就可輕鬆離開。據Ben了解,目前在本港DimOrder是第一間POS系統做到從點單、結賬到連結廚房都不需人手的一站式餐飲管理解決方案。 明年將拓展學校午餐市場 至於未來發展大計,Ben和團隊成員期望打造一個 Business Ecosystem ,一個專門為餐廳東主而設的一站式餐飲管理解決方案,並透露來年他們會陸續推出推出自己的 CRM 系統、 會員制度系統 、電子印花系統和餐廳預約系統,目前正在設計和籌備中。他說:「DimPOS 稍後推出餐廳供應鏈的新功能,幫助餐廳東主控制食材和食品的供應,以減輕餐廳對食材成本浮動價格之壓力 。 DimOrder 計劃於本年拓展業務,增加中央廚房,與學校合作訂購各式各樣的午餐盒。而於後端,則增加營運資金貸款、庫存管理和人力資源系統,部署打入東南亞市場。」 他強調,這也是他們與市場上普通 POS 不同的地方希望打通整個供應鏈,幫助餐廳東主透過一個科技系統,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此,不但令餐廳專注於炮製美食,員工也可提供有溫度的服務給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