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super_capital_user

The rise of Takashi Murakami 一文看懂村上隆

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於1962年生於日本東京。至上世紀90年代於紐約推廣 “Super Flat”(超扁平)藝術概念開始,已逐漸走紅國際。到2008年,他的雕塑作品《My Lonesome Cowboy》於紐約蘇富比,以1,500 萬美元成交,更是對他市場能力的肯定。 Text / 張錦滿 Photo / 張錦滿、網絡圖片,部分由大館提供 在2019年6月1日,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隆重舉行大型個展《村上隆對戰村上隆》,由挪威奧斯陸現代藝術博物館總監Gunnar B. Kvaran與大館藝術主管Tobias Berger共同策展,擺設村上隆60多件各走極端的畫作與雕塑,以及他的經典大膽戲服作品。該個大展還包括驚人的牆壁及地板藝術,其視覺衝擊強烈兼複雜,誠為香港近年罕見之大型藝展,入場券雖賣75元,但仍吸引大量市民入場,而展期更長達3個月。展覽活動包括多場導賞團、教育工作坊、公開演講、動漫及電影放映會等,惟懶人包仍有需要,如想進一步瞭解村上隆。 為甚麼要認識村上隆? 因為除笨有精,只要知道誰在跟村上隆聯手做張唱片封面、拍部MV、創作動畫,還造個玩偶、設計T恤運動鞋便服、小別針、T恤,弄個小玩意等等,便可以一下子認識當今時尚界火紅名字。我住得背,上網才見識Kanye West、Pharrell Williams、Paris Hilton、Billie Eilish等美國藝能界異流明星。他們與村上隆合作,賺錢未必多過開演唱會,但卻肯定容易得多。 你搵錢辛苦,而錢搵村上隆,後者有甚麼徵象?當女富豪甘比、演藝界周杰倫、陳冠希、蔡康永、韓國權志龍等等,都公開說收藏村上隆作品和商品,那便屬「錢搵村上隆」徵象,並差不多去到「錢搵你」最高層次。Converse運動鞋與植村秀化妝品,與藝術家拉不上邊,卻都與村上隆聯手推出「限量新品」。不要說Supreme、 Uniqlo 和Off White等潮牌與村上隆長期合作。 在2003年,Louis Vuitton創意總監Marc Jacobs主動找村上隆。當時村上隆不知L.V.和Marc Jacobs,幸好助手提他答應。他將櫻桃、熊貓等圖案繪在各種包與袋上,帶來青春氣息,為L.V.帶來數億美元生意。L.V. Jacobs和村上隆跨界合作長達13年,大跌所有人眼鏡。之後,美國黑人設計師Virgil Abloh繼承Marc Jacobs,接棒擔任L.V.創意總監,仍與村上隆合作,實屬佳話。 村上隆與Virgil Abloh成為伙伴,又有甚麼故事?當初,村上又不知Virgil Abloh是乜水,及後他留意到很多K Pop紅星穿Off white衣物,便知道這位美國street fashion黑人設計師。村上識做,利用IG主動認識對方,之後兩人在一個大家都去作嘉賓的場合裡碰頭;他們兩人都屬大學教授級數,相互發現對方有深度,惺惺相惜。由於有學術修養深度作基礎,L.V.與Off white兩品牌和村上隆合作業務才做得長久。 村上隆怎樣從日本起步,然後走紅美國? 1993年學習日本畫的村上,成功取得東京美術大學博士學位。他初時想當動畫師,偶像是喬治盧卡斯和宮崎駿,然而在快畢業時,懷疑能否以拍片支持自己。他離開學校,擔任過九年惡補老師,幫學生應付藝術學校入學試;他又在幼稚園當藝術手作指導員四年;還有在餐廳統籌活動和當概念設計師。 他本學日本畫(膠彩畫),覺得無聊,並認為戰後日本藝術市場不可靠。他一直想離開日本,因此他能講英文。1994年,他夢想實現,得日美藝術交流計畫(PS1 International Studio Program)支持到紐約,在布魯克林Lorimer Street租工作室,但每個月只有80美元花費,每天都為吃飯發愁。 村上隆藝術觀有甚麼美國元素? 村上隆的藝術觀,當然要到紐約後才會落實。他的藝術觀其中DNA基因,乃人所共知的兩位神衹—Marcel Duchamp與Andy Warhol。村上明白到,現代藝術價值往往在作品背後。前者在尿兜上簽名,該尿兜便承載Duchamp的哲學思想、藝術觀等。 Andy Warhol出版《Interview》雜誌,跟紐約名氣男女相熟。他的畫作價值,便在於畫後他在時尚界的名氣地位,即是說,你收藏Warhol作品,其實也擁有Warhol那個人一部份。Warhol大量複印毛澤東肖像,而能成高價藝術品,其價值在於它已成紐約時尚,會掛在摩根士丹利辦公室裡、高盛和美銀精英與劉鑾雄家裡。村上隆於1994在新當代美術館看到Bob Flanagan和Sheree […]

中國國家壁球隊王偉聰教練: 大灣區壁球發展趨蓬勃

Copy Link 大灣區壁球發展趨蓬勃 王偉聰:可助學生海外升學 前壁球港隊成員王偉聰(阿聰)20多歲就退役,年紀輕輕的他當時有傷在身,想暫時休息,故輾轉從事過多種職業。精品設計、地產、甚至開Cafe,阿聰都試過,唯獨壁球反而從未完全「斷捨離」,後來更塞翁失馬,偶然加入中國國家隊,成為國家壁球隊教練,持續見證並貢獻著內地近7年的壁球發展。 王偉聰從港隊退役後,曾短暫經營過餐廳,惟至2012年時,因商場迫遷而結業;不過又因一個機緣巧合,從而加入國家隊:「當時餐廳剛剛結業,適逢中國內地想請個壁球教練帶一帶國家隊的壁球運動員,試試有沒有機會可以在2013年東亞運動會獲取好成績,於是2012年我就獲內地邀請,到內地與中國運動員集訓。」阿聰說:「其實之前都很少上內地教波,都要時間適應,內地生活不像香港多姿多彩,例如我要去一個月上海,其實除了朝早及黃昏四小時練球外,其餘時間我都只會留在酒店,沒有事做。」 亞洲人體型較輸蝕 英美地區打壁球有得鬥 數數手指,阿聰在內地發展壁球運動已有7年,亦見證著壁球運動在內地愈來愈受關注:「以內地大灣區而言,目前以深圳的壁球發展最蓬勃,深圳相對其他灣區城市亦比較多壁球館。現時市內大部分壁球館都設在國際學校附近,因為國際學校學生及家長都想參與這個運動,作為幫助升學的一種途徑,同時漸漸吸引不少白領參加,令到越來越多人喜歡壁球。」 現時內地越來越多家長會送子女打壁球,阿聰解釋,情況其實不局限在中國內地,其實香港甚至整個亞洲,都有不少家長希望子女打壁球:「因為如果小朋友未來有機會到外國讀書,例如到美國或英國,他們入中學或大學前,必須自選一項運動參與。不過我們中國或香港人熟悉的羽毛球及乒乓球,在英美地區反而比較冷門;英美通常都是籃球、欖球、游泳等項目比較熱門,但亞洲人因為身材限制,選擇這些較要求爆發力的運動就比較輸蝕。幸好壁球在英美地區的發展都幾蓬勃,幾乎每間學校都有屬於自己的壁球場,因此亞洲人或中港同胞如到英美升學,選擇壁球會更容易適應及獲得佳績。」 壁球屬「貴族運動」 內地發展方興未艾 壁球對香港人而言似乎比較普通,但在內地,其實是「貴族運動」:「大約十幾廿年前,壁球在內地算少人認識,國內壁球場通常只設於著名酒店的會所內。不過近十年八年間,國內已陸續有好多地方設有私人壁球館,因此無需再去酒店打波。通常一個壁球館會有大約5至8個壁球場,每日有約30至40人打波,放工時間會有更多人。」一些中國內地的壁球愛好者建立了壁球館,更多地推動這項運動,內地的壁球館數量在不斷增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王偉聰說道:「不過內地租壁球場其實比香港貴。因為香港場地比較多,如果訂政府場地,50至60元已經訂到;但內地壁球場仍相對香港少,加上私人經營,要賺取一定利潤,每小時租場費大約索價100元至200元。」 對教練需求大 望促進中港運動員交流 香港早已有不少學校將壁球納入課外活動,而內地其實都有這種安排:「內地以壁球作為課外活動,大多是國際學校,至於本地學校則會較著重「國技」運動,例如羽毛球及乒乓球。」阿聰表示,目前內地對壁球教練的需求其實幾大,因為各省市都已經有自己地方打壁球,另外我自己近幾年都有在中國內地做好多教練培訓班,因為國內有不少教練想認識壁球運動,以及不少打開壁球的「有心人」,都想考取教練證書,以便培育下一代。」 現時內地壁球訓練班是以私人一對一形式的課程比較多,每小時價錢大概由500元至700元人民幣不等;另外一個教練對5至6個學員的團體課都有,大約每人一百幾十元培訓費。 問及對國內壁球發展尚有何憧憬,王偉聰指,其實近年在中國壁球協會的支持下,已經愈來愈多人參與壁球運動,當然仍要視乎政府肯出多少資金予中國運動員出外比賽,以取得更多經驗;或者在國內舉辦更多大型比賽,令本港出色的壁球運動員可到國內獻技,或者與國內運動員一同集訓,互相提昇水準。

「CEO X Entrepreneur Of The Year 2020」及 「非凡品牌大獎 2020」頒發典禮花絮

《資本才俊》及 《資本企業家》攜手共創年度盛事「CEO X Entrepreneur Of The Year 2020」及 「非凡品牌大獎 2020」,讓工商各界領袖及城中名人聚首一堂,同賀與香港齊邁進更成功的新一章。 大會特頒發一系列商業成就獎,以表彰各行業翹楚與精英,於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企業管治及社會責任上作出的貢獻。 由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當然顧問廖錦興博士(右),頒發獎項予 Solomon Systech (International) Limited 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王華志先生(左) 由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當然顧問廖錦興博士(右),頒發獎項予Aero Link Limited 首席執行官葉家麟先生領獎代表 – Aero Link Limited 運營主任黎嘉熙小姐(左) 由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當然顧問廖錦興博士(右),頒發獎項予Nexstgo Company Limited 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鍾孝揚先生(左) 由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當然顧問廖錦興博士(右),頒發獎項予領航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及主席高兆霆先生(左) 由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當然顧問廖錦興博士(右),頒發獎項予基因港(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王駿教授(左) 由香港董事學會副主席梁廣灝工程師,SBS,OBE,JP(右),頒發獎項予Tesla 區域總監范菁怡女士(左) 由香港董事學會副主席梁廣灝工程師,SBS,OBE,JP(右),頒發獎項予Bartra Wealth Advisors 區域經理林卓霆先生(左) 由香港董事學會副主席梁廣灝工程師,SBS,OBE,JP(右),頒發獎項予招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股票部零售業務主管陳景宏先生(左)。 由香港董事學會副主席梁廣灝工程師,SBS,OBE,JP(右),頒發獎項予Jade Land Properties (HK) Limited 董事總經理霍碧君博士(左) 由香港董事學會副主席梁廣灝工程師,SBS,OBE,JP(右),頒發獎項予Tectura Hong Kong Limited 營運總監布錦雲小姐(左) 【非凡品牌大獎 – 尊貴信用卡品牌】: 美國運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由於美國運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未能出席頒獎禮,獎項稍後補發。

Dani Reiss .引領可持續發展之路

國際羽絨品牌Canada Goose加拿大鵝總裁兼首席執行官Dani Reiss於1997年開始,逐漸將品牌引領在可持續發展路上。隨著年初宣告可持續發展戰略後,更為業界,甚至整個西方時裝界帶來新的發展方向。要有品質、時尚觸覺,又要可持續發展,原來不如想像中困難。 疫情下,Canada Goose加拿大鵝依然排除萬難,於海港城開設本港第二間門市,這間新店的室內裝潢特別強調可持續發展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差不多同時間,品牌亦推出名為 HUMANATURE的平台,將品牌可持續發展之宗旨及承諾提供更大的推動力。 創造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對於品牌在可持續發展路上的決心,Dani Reiss指出:「為了地球,為了人類未來,作為品牌,我認為是應該主動地參與其中。事實上,對Canada Goose加拿大鵝而言,『可持續發展』不是新鮮事,我們已跟Polar Bears international(PBI,北極熊國際協會)合作超過十年,將從PBI系列產品收入捐給該組織,以資助進行環境保護研究工作。此外,我們亦設立了一個資源收集項目,將製造羽絨服裝時剩餘的物料捐給加拿大北部偏遠地方社區。至年初,我們更發布了公司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及戰略,展示了在可持續發展路上的決心。」 該報告指出,品牌長期以來一直堅守關注氣候、造衣暖人的理念,而此次加速發展戰略,更包括切實承諾支持四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s),由此為後代創造一個可持續的未來,亦標誌著品牌在衡量全球環境及社會影響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坦然面對自己 至於具體承諾,包括:在碳平衡方面,計劃於 2025 年內實現淨零排放溫室氣體,並在現有水平上減少 80%以上碳排放;計劃於 2022 年將再回收毛皮引入其生產線,包括採用再回收毛皮製作派克大衣,停止額外新毛皮的採購,另亦計劃在未來數月內啟動消費者毛皮回購計劃;品牌已與紡織交易組織合作完成了對所有製造設備的第三方合規審計,並承諾於 2021 年實現 100% 羽絨責任標準(RDS) 認證;bluesign藍標認證——承諾於 2025 年實現 90%的品牌產品面料獲得該藍標認證,既對環境負責,亦實現資源可持續,而認證面料將比 2019 年增長 32%;棄用塑膠原料——在品牌旗下工廠中淘汰一次性塑膠製品等。 當品牌與可持續發展戰略連成一線,究竟對品牌的長遠發展有何影響?他再指:「一個真正的品牌,總會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我們要坦然面對自己, 而在過程中,廣大的顧客是會認同品牌所做的一切,並會被那些產品所吸引。」

拉丁舞校疫市轉型 培訓兒童體藝導師

俗說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近期本港踏入新冠肺炎第4波的疫情,各行各業及打工仔飽受減薪裁員之苦。曾在公開拉丁舞排名賽及錦標賽取得冠軍、現任拉丁舞學校校長鄭卓翹(Kim),決定用自身的轉型與創業經歷,把業務疫市革新,打造導師培訓平台「Career Reboot Academy」(CRA),集合多個藝術及體育等範疇的學校及團體,培訓新一代專長於不同範疇的兒童導師,兼且授予創業必需知識,讓更多失業及有意在事業上轉型的人,把興趣轉化成為事業的機會,可謂助人自助。 鄭卓翹(Kim)坦言,把自身轉型創業經驗分享予想在事業上成功求變的人。 興趣變成事業  向夢想進發 鄭卓翹是一名專業人士,從事市場營銷工作十多年,坦言早前未有想過以興趣去創業。「我讀市場營銷學出身也從事了相關工作十多年,閒來以拉丁舞為興趣,參加許多比賽並在退役前取得香港排名第一」。她笑言,市場營銷工作有開工無收工且壓力巨大,導致睡眠不足身體欠佳,因此腦海內經常泛起「人生是否就是這樣過?」的想法。後來在當時舞蹈總會會長鼓勵下,2007年,她決定放棄穩定的市場營銷工作在上環開設拉丁舞學校並自任導師,把興趣轉為事業。Kim承認,創業初期也有「倒瀉籮蟹」的情況,幸在半年後達到收支平衡,一年後更搬到更大校舍,收入亦和昔日從事市場營銷學時差不多。「回想創業之初,我一個人身兼數職:由選舖、裝修、教跳舞、編輯教材、市場推廣、行政及清潔。」 其後,在2016年起,決定擴大發展規模,更與另一拉丁舞學校合併,四年內已發展出六間分校,並大量聘請導師任教,「合併後我們發現公司要企業化,不可能再以一人公司形式運作,如今我和拍檔們專注發展,交由其他導師教跳舞,未來需要更多導師以配合運作」。 Kim閒時以拉丁舞為興趣,曾參加不少中外的比賽。 創導師培訓平台  拓多元業務 Kim發現,原來不少藝術及體育學校也面對類似情況,需要發展但欠缺足夠導師,因此萌生創立導師培訓平台的念頭。目前她創立「Career Reboot Academy」提供的導師培訓除了拉丁舞外,還有唱歌、糖畫、繪畫及皮紋分析等主要以兒童為對象的體藝項目,由相關學校團體提供課程。她指出,培訓課程為期約4個月,共有30小時學習時數,其中20小時為技能學習課程、另加5小時實習及5小時營商創業管理課程,期望讓學員有一個全方位創業思維。「課程目的是培訓導師,只要有興趣轉型,即使沒有接觸過相關項目,如完全不懂得跳拉丁舞,也可參加。因為課程除了基本功及教學方法外,也會教授創業所必需的知識,如取得商業登記、學校牌照及計算營運成本等,表現良好的學員有機會獲提供課程的學校團體聘用,也可以自行創業,讓事業轉型。」 學校轉型為培訓技能導師學校後,業務逆市增長。 隨著新一波疫情爆發,其中跳舞群組為其中一個主要傳播鏈,波及不少舞蹈場學校及場所,令其業務大受影響。Kim表示,其經營拉丁舞學校目前有六間分校,學生主要為四至十歲學童,目前生意十分穩定,並強調學校未來會做好防疫措施;儘管早前受疫情影響年內先後停課2次,但在疫情下,學校積極轉型,除把實體課堂轉為網上教學,增辦中外舞蹈考試等尋找新路。她提及,經過連串變招後,學校有幸未需要縮減人手,在新舊業務雙線發展下,冀與員工共度這一場難關。她期望,疫後學校計劃未來每年增加兩間至全港十八區各有至少一間,不排除邁向上市之路。

廣告職人逆市 開日式輕食外賣店攻上班族

新冠疫情續肆虐,本地飲食行業飽受衝擊。有云有危便有機,從事廣告業的Kenji 早年有感個人事業發展遇上瓶頸,便毅然與友人創業,年前決定自建湯包品牌Misoup 珍味湯,並在網上出售,主攻創新健康輕食;最近,隨著疫情及經濟環境變化,他決定在落地轉戰上環地舖,以外賣輕食為主,主打無添加足料湯飲及首創刺身包,期望打造O2O(線上連接線下)的生意模式,務求在市場突圍。 從事廣告業的Kenji期望上環食店能吸納更多上班一族的客群。 首創刺身包  前店外賣後舖售食品雜貨 Kenji說,年前他與拍檔在線上創立自家湯包品牌Misoup 珍味湯。他指出,Misoup 珍味湯是一個追求健康及創新的本地自家品牌。團隊有感於輕食符合港人需求卻了無新意,故致力調發創新健康輕食,認為這個一個藍海市場,故團隊於年中推出可常温保存、加熱即飲的足料湯包,主打方便、健康及無添加防腐劑。配合上環實體店於本月開幕,Misoup推出首創刺身包,亦為香港的上班族提供輕食新體驗。「「Misoup」分拆開其實是Miso soup,除了代表味噌湯外,亦希望承傳日本人對味噌湯的執著來烹煮每一款湯飲以至食品。我們品牌的中文名「珍味湯」亦同樣代表了以上的意思,我們希望為大家帶來真正足料﹑正宗和珍貴的日式湯飲味道以及他們的技藝,當然亦包括我們對其他湯飲的執著。」 Kenji強調,新店走OL健康輕食路線,主打刺身包、足料熱湯、冷泡咖啡或冷泡日本綠茶等飲品等選擇,人均消費40至50元不等,以午市外賣為主。他續說,  Misoup 提供多款刺身包 ,嚴選新鮮日本直送刺身,當日新鮮蔬菜,加上Misoup 秘製日式醬汁,再放上紫菜、柴魚片,吃起來口感豐富,鮮味十足,主打的三款刺身包各有特式,選用藍鰭吞拿魚的藍次郎肉質柔軟、油脂濃郁,還有细嫩肥美的三文魚刺身包,以及啖啖濃香魚脂的吞拿魚蓉刺身包。刺身包以外,另提供白鳥君 (雞胸) ﹑菜菜子 (牛油果)﹑熟食及素食選擇。每款包均有”輕食”及”大盛” 選擇 (6in & 8in),迎合不同食量的客人。他說,除了Misoup 自家製湯款外,亦提供即日烹煮的日式湯飲 ,包括味噌湯及粟米湯等。 近期疲情反覆,令市民避免外出用餐,但追求食物質素的港人對在家煮食仍抱着一份執著。他表示, 新店設置了優質食材區,供應日本優質食材及環球特色食品,讓食客等候食品時選購心儀用品,食材區內亦有Misoup湯包供客人購買,期望配合線上湯包業務的發展。 Kenji坦言,對逆市擴充業務滿足信心,期望門店業務能在2年內收支平衡。 主打的三款刺身包各有特式,前為藍鰭吞拿魚刺身包。 店後設有食材、湯包及雜貨供客人選購。

【創業家專訪】Chiilaku|陳奕禮「原創卡通 締造創業夢」

創意創業風氣近年大盛,本港相繼湧現了不少「香港本土原創」卡通人物品牌。修讀IT出身的陳奕禮(Cyril)為了追求創業夢,毅然辭職與友人合資創業,藉著社交媒體效應,2014年創立「Squly & Friends」,品牌產品推出後深受市場歡迎;他表示,品牌未來朝向「授權」方向發展,開拓多元化客路。Text / Peter Law Photo / 鄺銘漢 我本是一名電腦編寫程式的工程師,感到工作較沉悶,希望尋找新(事業)的方向,所以就決定辭職。而自己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要創造出廣受歡迎的卡通人物,但一直未能實現;其後,在一次朋友聚會中,碰巧遇到同樣裸辭的平面設計師好友彭逸寧(Claudy)。聊天後,我倆一拍即合,萌起了創立卡通品牌的想法,便於2013年,聯手創辦Chiilaku(千立酷)公司。 回想在創業過程中,我們都沒有想好如何做好這門生意,惟有邊做邊學,當時我憑自己的所長,Claudy負責設計卡通,我就負責將漫畫放到網上,一步一步向目標邁進。可能有點幸運,自己當時碰上社交平台的興起,因此把握機會,將插畫放上facebook,成功引起大眾注意,令這個原創卡通人物逐步「彈起」。「Squly & Friends」的一眾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個人喜好及職業,而且故事題材都以生活化形式呈現。如近日天氣曾經轉涼,我們就推出教貼暖包的故事,以貼身的主題吸引讀者。 日系可愛風 吸少女OL客群「Squly & Friends」整個卡通系列都以造型可愛的動物為主打,一眾不同頭大身細、身體圓潤的可愛動物角色,並以在熱鬧又溫馨的森林生活點滴為故事的主軸。每個動物角色都擁有個人喜好和職業,包括熱愛科學的橡果研究員松鼠仔Squly、愛鑽研廚藝的貪食熊仔Bealy、喜歡溫泉浴的素食主義者企鵝Kily、經營甜品咖啡店的獅子Cely 和健康美容專家貓頭鷹三姊妹Owlsss、Cyril 與Claudy。兩人按照每個角色的個性和一技之長,創作一系列貼地又輕鬆有趣的生活漫畫故事。整個「Squly & Friends」系列中,我們選定松鼠仔Squly為主角,因為松鼠的角色在卡通中比較少見,容易令粉絲留下印象;藉耐熱且食素的企鵝Kily,我們想要表達對環保及全球暖化問題的重視;而獅子不僅愛甜品,還收養了一隻小白兔,不同種類的動物都可以在森林中和諧相處,帶出「和而不同」的訊息。 「Squly & Friends」目標客群以由16至30歲的女性OL為主,所以一眾角色都以日式可愛風格作招徠,它們頭大身細、珠圓玉潤,賣相十分討好,主要針對亞洲消費者市場。創業初期,為了提高「Squly & Friends」的知名度,我們傾向以產品先導,推出大量的產品如文具、精品、配飾及毛公仔,又推出雨傘及手袋等,平均單價為百元左右,務求薄利多銷。 近年零售市道轉差,我特意為企業創作授權產品,務求分散業務的風險。對於原創品牌而言,「授權」業務已不是新鮮事。推出零售商品外,我們也希望多做些「IP」,藉此令「Squly & Friends」品牌衝出香港。如在本港,我們與港鐵、麥當勞、中旅社及屈臣氏等不同行業進行企劃。 另一方面,「Squly & Friends」亦成為商場節日主題的常客,如早前港鐵商場、上水匯商場,又如近期與青衣城合作,舉辦聖誕限定活動及近期新年推廣活動,希望為「Squly & Friends」增加粉絲之餘,又可為商場帶來客源。 我認同授權其他公司出產產品,既可節省成本,又有宣傳效果,而且更容易將品牌開拓至海外市場。早前我們便授權屈臣氏推出一系列產品,於土耳其銷售,期望藉此打入當地市場,把「Squly & Friends」推廣到世界。 現時,「Squly & Friends」卡通已踏足台灣及新加坡等地。今年,我會積極開拓中國內地及其他東南亞市場,我們會繼續努力的。

港產設計師 | 發揮小智慧 「創口罩暫存夾 全民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繼續肆虐,全球口罩供應嚴重不足。雖然口罩應該最多使用4小時,但口罩缺貨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是一日只能用一個口罩。不過,無論是大人或是小朋友,外出吃飯時難免要脫下口罩,不少會使用信封或用保鮮袋貯存口罩,兩名本地產品設計師郭浩賢(Maurice)與楊兆航(Steve),藉著一次飲茶飯聚,靈機一觸創作出自家設計口罩暫存夾Maskeeper,方便用家短暫存放口罩,減少口罩有機會導致沾染病毒。Maskeeper推出後無論在線上及線下反應熱烈,兩人期望產品能夠與全民抗疫,未來目標冀進軍海外市場。Text / Henry Lau Photo / 鄺銘漢 E:Capital Entrepreneur M : Innosphere 聯合創辦人郭浩賢(Maurice) S: Innosphere 聯合創辦人楊兆航(Steve) 創業與疫症結緣E:你兩人都是出身設計界,曾經創業,可否簡單分享當年經歷?S:我與Maurice份屬好友,兩人都是從事設計行業多年,也做過室內及產品設計,近年以客戶度身訂造,提供設計顧問服務為主。隨著本港工業北移,作為業界一分子,承接傳統設計難以與市場競爭,我們為本地廠商提供一站式的品牌及設計顧問方案,協助他們升級及鼓勵創新。 M:早在2003年,剛碰上沙士疫情,我們曾經嘗試創業,設計了一款軟膠鎖匙扣,看似膠手指,供人碰觸升降機開關之用,曾供應給予中小商戶,結果出乎意料地大賣特賣,銷量曾多達10萬隻,為當年初創事業打響了頭炮。飲茶閒聊問啟發創意E:今年全球又遇上新冠肺炎肆虐,想不到你們也有新設計誕生。M:這話說得對,不幸地香港也碰上冠狀病毒重臨,記起在農曆新年期間,有一天我與Steve在酒樓吃午飯,見到有客人用不同方法擺放口罩,靈機一觸,不如用點心紙對摺疊,整一個簡單的口罩暫存夾,方便貯存口罩免受病毒污染。S:我們前後花了不多於2天的時間,把這張「點心紙」設計樣版,進一步改良,並試用再造塑料,製成自家設計口罩暫存夾Maskeeper。 Maskeeper能夠順利面世,我十分感謝理工大學學友及文創設計共用工作間大雅堂的大力支持。 設計簡單易用E:可否簡單介紹Maskeeper特點?S:Maskeeper口罩暫存夾用法非常簡單,只要將口罩(向外的部分貼在暫存夾內部)攤開放上口罩暫存夾,再依照摺痕將口罩暫存夾對摺兩次,然後將口罩帶綁緊暫存夾即可,設計簡單易用。M:每次用家使用Maskeeper後,只需要用75度的酒精清洗消毒即可。線上線下反應熱烈E:聽聞早前Maskeeper在網上推出後,引發很大的迴響?M:在各方好友及廠家支持下,首批生產數千的Maskeeper,原意是在市場小試牛刀推出,旋即瞬間在網店售罄,料不及反應比預期理想,接著我們增產逾30萬個,主要銷售至searching C、一田百貨、誠品、HKTVmall等不同平台。S:另一方面,我們也拓展實體銷售渠道,如連鎖文具店、書局及分銷到一些茶餐廳、日本料理店等。我們聯絡經營日本料理食店的好友敖生華(August),把Maskeeper放在該店作推廣及兼賣,希望對該店生意有點幫助。 已註冊專利難敵盜版E:Maskeeper主打香港製造,好設計難免被抄襲,你們如何面對?S:我們創作的產品,還未註冊專利,樣本在網上出現不久,誰知進軍台灣市場時,便知道了內地盜版貨已經搶先了一步。面對大陸廠家照抄,更快生產,成本更低,香港創意企業要生存確不客易,我希望外界應尊重設計師的原創設計。M:我們已把產品在本港、內地及日本三地申請專利,但也快不過被網上盜版生產,只可以說句無奈,我們希望特區政府正視本地侵權問題之嚴重,否則本港創意工業長遠發展會遭受扼殺。 履行CSR 全民抗疫E:你們創造Maskeeper,除了賺錢,也不忘社會責任,支持全民抗疫。M:早前與一些中小型食肆合作,給予光顧食客以優惠價換購,另把部分口罩夾捐贈予弱勢社群及前線醫護人士,希望為港人打氣。S:香港正受疫病第二波的影響,大家正經歷艱苦時刻,我們少許心意,希望鼓勵大家齊心一致,共同抗疫。

迎戰16度:市場潛力惹電動車大戰 要普及還待技術突破

為使全球減排達標,各國均推行碳排放減量政策,當中禁售燃油車成為主要推動政策。燃油車不再受歡迎,電動車卻受追捧,讓電動車成為汽車生產商搶奪的市場。業界楚雄除了有近期股價風光的Tesla,亦有傳統車廠及高端豪華車廠;就是東南亞國家,亦紛紛爭做電動車生產一哥。 不過,分析認為,現時市場距離真正普及使用仍有一段路程,仍待生產成本及續航等技術上突破樽頸。 美國Green Car Reports報告顯示,去年電動車於美國的汽車銷售佔比為百分之一點六,較棍波車多出百分之零點五,為電動車推出以來首次超越棍波車,成為自動波之後最受歡迎車種。 報告認為,自動波汽車獨霸汽車市場多年,雖然駕駛簡單方便,卻令駕駛者的駕車樂趣大大減低。相反,電動車的動力回收系統等功能卻出現了不少新駕車樂趣,刺激銷情。 除了駕車樂趣,近年各地車廠為迎合市場及各地政策,亦加快研發電動車,亦加速市場發展。 科技公司爭入 事實上,汽車市場正掀起一股電動車大戰,當中傳統大型車廠如大眾、豐田正努力加入研發。一些高端車企亦紛紛進擊新能源汽車市場,例如寶馬、平治、瑪莎拉蒂以及奧迪等均推出或正研發電動車系列。 不過,若論汽車質素、性能及駕駛體驗,以新派車廠Tesla最具領先優勢。尤其受惠中國上海的超級工廠於去年底投產,Tesla的交付量料大幅提升,公司股價半年間飛升三點五倍,至二月二十四日,市值已過一千六百億美元,僅次豐田,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值車企。 生產商大鬥法外,投資者亦爭相入市。荷蘭諮詢公司EV Boosters發布一九年汽車行業融資報告。據悉全球電動車領域共有二百四十家企業完成了融資,融資總額最高或達到一百七十億美元,而到二○年底或突破二百億美元。 報告提到,目前英特爾、空中巴士、三星、高盛、谷歌、百度和騰訊(00700)等世界巨頭企業即使自己沒有開發電動車技術,但都已在電動出行市場行業中,扮演戰略投資者的角色。 其中,在一九年第一季度,百度投資國內電動車製造商威馬汽車;三星則在第二季度投資歐洲電池製造商Northvolt,除三星外,宜家、高盛、西門子和寶馬也紛紛投資這家企業。而一九年第四季度,英特爾收購以色列電池製造商Addionics的少數股權;亞馬遜和福特則分別以七億美元和五億美元投資美國電動車製造商RIVIAN。 東南亞生產戰 除了企業,各國同樣要爭做電動車生產一哥,以東南亞地區來說,泰國被稱為亞洲底特律,汽車產業完整,近幾年就積極發展電動車產業,繼三菱汽車宣布將在二一年初於泰國開始生產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後,日本汽車廠Honda也宣布投資一億八千九百萬美元,把日本國內的高級車款Accord油電混合車生產線移師泰國。 而擁有龐大市場潛力的印尼,也有急起直追之勢,在印尼市佔率最高的日本汽車大廠Toyota,就表示要在當地投資二十億美元打造油電混合車工廠。南韓的現代汽車(Hyundai)則計畫在印尼投資十億美元設立兩個工廠,其中一個就是專門製造電動車的。 各大企業、各國為電動車忙於奔命,只因為有愈來愈多的國家推行碳排放減量政策,並致力禁售燃油車。 在此大前提下,根據 Allied Market Research資料,一七年整體電動車產業規模為一千一百八十八億美元,當中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其次為歐洲地區、美國。而估計至二五年,該市場會成長到五千六百七十二億美元,翻近四倍。IEA也預估,到三○年,全球電動車保有量可望達到一億三千五百萬輛,假設各國政府積極推動 EV 30@30 行動,設定在三○年時,電動車佔該國新增汽車銷售量百分之三十的話,屆時的保有量更可能達到兩億五千萬輛。 環保與否爭議 市場潛力雖然龐大,電動車行業仍有不少挑戰,當中,近年最大的挑戰是電動車是否真正環保的爭議。要知道不少政府支持電動車政策,不少市民改駕電動車,都是為其環保的作用,若電動車無法證明更為環保,銷量將大受打擊。 德國經濟研究所(IFO)研究指出,電動車能否做到預期中的環保效果,與國家使用何種能源發電有關。以德國和波蘭為例,兩國依賴燃煤等不可再生的能源發電,代表電動車的充電過程,間接排放了極多二氧化碳。相比之下,法國依賴核電,其電動車的碳足跡便大為減少。《彭博》引述德國顧問公司的專家指出,德國或波蘭的司機如使用環保柴油車,可能更能保護環境。 另外,製造電動車和傳統汽車生過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一樣,每輛汽車約八點六噸。但根據IHS Chemical的資料顯示,由於為了增加航程,相較傳統汽車,電動車普遍都會使用較多的塑膠以減輕車重,而塑膠其實就是石油化工產品。不過,報告同時指出,長遠而言,使用電動車會比柴油車更潔淨,因為在未來各國趨向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減低充電時的碳排放。 續航有待解決 而且,有分析認為電動車的電池雖然有報廢的一天,其裝置報廢後仍然有其價值,不會被視為「有害廢料」般棄置。綠色力量指出,路面行駛最多的是汽油車和柴油車,發動過程中排放的廢氣是路邊和城市空氣污染主要元兇,但電動車則沒有了排放廢氣問題,有助改善路邊空氣污染。 此外,電動車的增長率雖高,但在全球新車銷售佔比中仍然很低,僅有約百分之二點五,原因是電動車的成本高以及續航能力低等問題,都極需改善。隨著開發資金湧入市場,這兩方面都有望可突破樽頸。 當中,IBM Research的科學家最近就開發出一種新的電池技術,從海水中就能取得原料,完全不需要用到鈷,可讓未來電動車的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過去,電動車電池常用的鈷(cobalt)、錳(manganese)、鎳(nickel )這些金屬原料,除了對環境和開採工人的健康都造成威脅,更重要的是這些金屬本身是有限資源, 會有用盡的一天。 至於續航方面,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聲稱在電動車技術上取得突破,只要充電十分鐘,就能讓車子續航約三百二十二公里。不過由於製造商必須確保該電池在迅速升高電池溫度時是安全且穩定的,並不會因為傳遞大量能量而爆炸,故把它帶進市場大概要花十年時間。團隊認為:「快速充電是電動車其中一個聖杯,要和燃油引擎競爭,這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創業家專訪】Make the Technology Alive 「Anita Lam.擁抱設計科技與藝術」

地球一天一天地衰老下去,生態發展越見有危機,「可持續發展」這個議題成了近年大眾關注的熱話。畢業後曾於製造業工作多年的Anita,6年前毅然開創設計科技公司The Collective,曾創作過不同項目;其後因個人對於大自然和小動物的熱愛,更成立了A.L.A.N這平台,打造不同的數碼互動體驗裝置,以不一樣的科技藝術空間,提升大眾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認知。Text / Jamie Tsang Photo / Sam Kwong 科技與設計的再思商科出身的Anita,在大學的master degree是修讀Design Strategy,此乃設計策略的學科,教人如何將Design Thinking融入生活和做生意的模式,從設計角度去解決問題。常有人將藝術家與設計師混為一談,但她卻認為,設計不同於藝術,當作為一個設計師時,往往是要去解決一個問題,而非純為表達自己。「如果所有人想的東西都是一樣,我們便永遠沒有進步;但人很多時都會活在comfort zone,便容易怠慢了。Design Thinking所說的核心,就是如何創造一些物件來衝擊想法,再跳出框框。」自大學畢業後,在廣告公司工作過,又曾幫助爸爸打埋家族製造業生意長達12年,這段時間的她曾面對很多衝擊。「傳統的營運模式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只像一條食物鏈般,一層一層去搾壓。」有感香港傳統的營運模式不理想,比如人們要OT才叫好員工,她想到要跳出comfort zone,才是工作王道。 自6年前,她成立了數碼科技製作公司The Collective,初期主力動畫製作和拍攝影片,及後卻改變方針。「現在的科技,容許我們做許多互動元素,在大概一年半前,我們將business model轉移,不再專注於動畫及拍片,而是擴大至製作較為互動的體驗裝置,做一些digital art。我們的名字” Collective”,就是主張與不同的設計師和design house聯乘,創製獨特的產品或裝置。」 新互動體驗 為環保出力數碼藝術的互動體驗並不是新鮮事, The Collective本身是一間以牟利為主導的商業公司,但Anita想為環境保育出一分力,希望做到更多「非牟利」的事,便由現有的公司出發,再思考科技與藝術的前路。在去年,她開設了非牟利平台A.L.A.N,字母蘊含著”Artists who Love Animals and Nature”之意;透過這個平台,集合志同道合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一起為地球做點事。 「我發覺原來香港甚至外國的設計師都有種使命感,想為環境或動物去發聲,我希望透過科技和藝術,令到關注環境和愛護動物可以容易讓大眾吸收。A.L.A.N是透過藝術和科技的結合,以推動環境保護和動物保護為目的的藝術裝置,營利不是首要考慮條件。在香港甚至海外,這類製作公司少之又少。用藝術去推廣環境保護的很多,但拼以科技和藝術的互動裝置,卻不多見。」 透過與不同的設計師和媒介合作,帶出別出心裁的互動藝術裝置,讓共眾引起共鳴。今年二月,A.L.A.N與中環PMQ餐廳Famaland(前身SOHOFAMA)合作,在餐廳的一個房間出展:日間會成為教育大眾的數碼藝術展覽,而晚上則變身成為Immersive Dining Experience(身歷其境的餐飲體驗)@Living Canvas的數碼體驗式場景。 「我想用一些新的方法,推廣純素理念。雖知舊一代的觀念很難改變,但由小朋友開始,改變卻易很多。所以這個項目主要以教育為主,用新式的教育方法,希望大人和小朋友都會對此有興趣。」在90分鐘的晚飯中,除可嚐到以純素食材製成的料理,同時間透過現場的互動裝置,讓大家置身於亞馬遜森林中,認識不同動物,藉以推廣純素飲食,並增強愛護地球的意識,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