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super_capital_user

【創業家專訪】停課下線上教學衍商機「初創攻藍海」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本港學校延長停課至4月中旬,部分傳統學校紛紛改用線上教學,讓學生「停課不停學」;但停課影響學生學習,當中造就不少本地初創企業的商機。學生在家惟有依靠網上平台自救,有本地線上學習平台營運商推出教育直播,協助DSE考生學習;另一方面,為免互相傳染,面對面的補習課堂也相應減少,大型補習社的業務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私人補習配對平台手機應用程式(App)生意也其門如市。Text / Henry Lau Photo / 張展銳 kosmic.io 吳銘軒創教育直播平台 疫期免費開放 初創企業開發教育直播平台「kosmic.io」,於今年1月上月正式「開台」,主要為文憑試考生提供線上課程,至今已吸引逾1 萬人使用。「kosmic.io」將科技融入教育,推行全港首個教育直播平台,恰巧碰上疫情全港停課,該創辦團隊表示,在疫情期間,平台的直播課程原擬收費,現正免費開放,吸引更多學生使用。教育直播平台「kosmic.io」投資額約30萬美元,至今有約1萬人觀看、逾1,400名活躍用家。平台共同創辦人吳銘軒(Matthew)表示,創業原意為用科技創新打造足不出户的「直播教室」,以影片代替文字,為老師、同學提供更高互動性、趣味性和更全面的學習體驗。 自研界面 娛樂教育兼重該平台由Dacast提供串流技術,雲端直播系統及界面則自行研發。Matthew指出,初期曾推出導師講解試題的預錄片段,惟只有15%學生完整觀看;他決定改推直播, 由導師在45分鐘內授課,並即時回覆留言,希望學習動機較低的青少年可將直播「看到最後一秒」。面對現時「停課不停學」情況,Matthew表示,平台將開放予學生可以免費觀看中、英、數、通識及化學等各科的直播教學節目,並利用平台聊天室功能,與教師進行互動。他說, 平台現有5名已認證的導師,至少有3年以上的中學補習經驗才被錄取,每周提供共16節直播課程。平台主打結合教學及娛樂,亦會以「streamer」稱呼導師,而平台能夠結合娛樂及教育的元素,讓教師以生動有趣的講解保持學生專注力。 直播強調互動 自主學習Matthew指出,考生亦可自行以 Studygram 「#StudyWithMe」開直播分享溫書實況,與其他考生互相打氣或分享心得。「kosmic.io」講求直播主和觀眾雙方的實時交流,直播室設有「Chat Box」功能,實行有問必答,有「已認證」導師的網上補課,或直播主的私人分享,觀眾以文字提問,直播主即時回應,打破固有框框。「平台不限直播主題和形式,直播主可按自己強項與觀眾分享各類型的學習心得,同時我們平台希望受眾可以主導自己的學習方案,不必局限於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除了可以按照自己學習需要選擇學科及範疇外,學生更可以於一眾直播主中挑選合適自己的『專屬導師』,緊貼特定導師的分享。」該平台市場營銷主管林泳彤表示,早前一個關於閱讀文言文直播課程,吸引九成學生由頭看到尾,「實用的題目也可以留住眼球」。 Matthew表示,學生若希望重溫課程,則可以成為付費會員,以觀看完整教學內容; 他坦言, 由於平台成立不久,故付費內容只提供數學科,期望未來能夠吸引更多教師加入團隊,豐富平台內容,甚或推出時間表,供學生在校外亦能按時學習。 Snapask:線上學習平台 停課期用家需求急增 有本地商營網上問功課平台表示,在停課期間,教學影片成學習新趨勢。一站式線上學習科技平台Snapask 指出最近的內部數據顯示,學生用戶在停課期間使用量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不僅應屆文憑試考生的使用時間延長,其他年級的教學影片觀看次數亦顯著增加,這正反映學生及教育市場靈活學習的急切需求。Snapask 的內部數據顯示,停課期間觀看線上教學影片的學生人數平均上升38%,觀看時間更由晚上8 時提早至中午12時。當中,應屆DSE 考生的使用量更上升一倍,升幅最大,由平均每月發問40 題學科問題,增至超過80 題, 更有「超級用戶」單月發問超過800 題。Snapask創辦人余佑謙表示,Snapask營運至今,首次遇上全港大規模停課, 這正正配合年度主題「Why School」,引領大眾反思教育的本質與場域。他指出,在停課期間,Snapask為學生提供免費的網上影片課程讓學生在不受地點及時間的限制下,隨時隨地按照自己的步伐來學習、發問及重溫內容。Snapask表示,現於港、台、日、韓及東南亞共8個地區設立據點,平台全球學生有300萬人、老師人數超過35萬人。 Stapps App平台助學生導師 促私人補習市場配對 私人補習一向是長青的傳統行業。隨著手機應用程式(App)流行,令傳統補習中介平行業起了變化;有初創公司早前成立私人補習配對平台Stapps,主力透過線上形式以提供專業服務平台解決傳統中介衍生的問題;平台始創人指出,Stapps的出現,能有效協助學生與導師,促成雙方在私人補習市場上的配對。 Stapps App由吳沛源(Andy)及胡潤潔(Kit)及Kit的弟弟Charles,3人共同創業。Andy於2014年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後,最先擔任大學科研機器的銷售工作,其後轉至建築公司,從事環保及安全的工作,但覺得兩份工作均不適合自己,最終決定創業。Kit畢業後在金融公司擔任客戶服務工作,她與Andy有意將補習中介業務進一步發展,打破地域的界限,並且解決行業的問題,最終與Kit的弟弟Charles,共同創辦Stapps,三人加上投資者,合共投資約100萬元。Charles於2015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資訊工程系,曾經從事數據處理、編寫程式及手機應用程式的工作。 小試牛刀 了解傳統中介缺點平台由Dacast提供串流技術,雲端直播系統Stapps共同創辦人Andy坦言,曾與Kit於大學時代,以兼職形式創辦「尋補」(Tutor Circle)私人補習的中介平台,將導師資訊放到網絡平台,仍是傳統的補習中介模式,當年投資成本僅數千元。Andy坦言,傳統中介在溝通方面不便,配對因第三方的交涉令配對過程費時且複雜化,所找到的導師甚至不受家長滿意。「傳統中介向來只注重家長與導師配對成功與否,卻忽略家長和導師在配對成功後溝通的重要性;其次中介一般會抽取導師頭兩星期的補習費當作佣金,即是每補一名學生,頭兩星期都是『白做』。補習中介的抽佣制度令上堂報酬大減引起導師不滿。」 Andy與拍檔便於去年5月創辦即時通訊聊天室的私人補習配對平台Stapps以教學數據為家長物色優質導師,家長可隨時隨地為學生尋找合適的導師,並以即時聊天室讓家長和導師保持良好溝通,當中費用全免。Stapps僅收導師首堂補習費用以保持平台營運,減少導師收費不公的問題。 Stapps是一個手機應用程式(App),設有導師版及家長 / 學生版,讓家長與學生隨時隨地物色導師,省卻第三方介入,方便作出配對。現時Stapps共有12,000名通過認證的導師,涵蓋中學文憑試(DSE)、國際及公開考試的科目,主力為幼稚園至高中學生提供導師配對服務。現時Stapps共有12,000名通過認證的導師,涵蓋中學文憑試(DSE)、國際及公開考試的科目,主力為幼稚園至高中學生提供導師配對服務。 另一共同創辦人胡潤潔(Kit)表示,家長或學生可以在Stapps翻查導師資訊,包括學歷及經驗,也可以設定不同的篩選條件,例如科目、大學、地區,甚至以導師名字等關鍵字搜尋。找到合心意的,家長或學生可以打開聊天室,與導師直接對話,倘若雙方覺得合適,便可以在App確認上課日期及時間,在正式上課前,雙方可以交換電話方便溝通。在完成首次課堂的48小時內,Stapps會向導師收取相當於一堂的費用,約為220元,至於家長或學生則為免費使用,而系統會邀請家長或學生填寫問卷,為導師評分。 拓企業客戶 進軍星台自推出至今,Stapps累積下載量超過30,000次,並於2019年底獲得Google Play 2019年度最具潛力應用程式獎,被受外界好評;Andy表示,現時Stapps的用戶以個人為主,日後計劃加入企業用戶,例如方便補習社在平台上物色導師及學生。另一方面,除了學術科目外,學習樂器是大勢所趨,Stapps計劃加入興趣類別的導師,為家長與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至於未來發展大計,Andy透露,考慮Stapps的模式可以拓展至亞洲不同地方,期望在2020年底前,進軍新加坡及台灣市場。他強調,Stapps雖然已有收入,但是預期明年底才達致收支平衡。而公司正在接觸不同的投資者,吸納更多資金,以配合未來業務發展。 […]

Laura x Alexis.創新餐飲時尚.Create A New Dining Era

上個月(即五月),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跟「法國五月」這件法國藝壇盛事暫時又緣慳一面。活動去不了,那就不如轉移視線,探索一下有關法國人在香港的二三事。法籍姊弟Laura及Alexis從小在香港成長,後來曾到法國及瑞士短時間生活過,其後選擇在香港創業,拓展Meraki Hospitality Group的飲食王國版圖。在香港及法國兩地均有分店。在港法之間,創立了屬於他們的餐飲時尚領域。 從香港出發法國人出名浪漫有個性,說白點可能是有點不切實際。Laura及Alexis跟一般法國人的思維模式有點不同,父母自22歲開始便來到香港工作,自此便扎根下來, Laura和Alexis曾有段時間在法國巴黎居住,但有感法國的職場生態事事看個人的經驗,文化上並不崇尚成功,讓年輕人向上流的機會少之又少;反觀香港受英國文化薰陶,「年齡」對於工作能力來說更完全不是問題,只要努力便能得到機會,加上父母在香港生活,一想到要創業,首選便是從小長大的香港。 「我們都是不愛坐Office的人,而我跟Alexis雖在工作上的起點不同,但在end up 也是相同的。」Laura輕輕的道出姐弟共同創業的因由。姐姐愛交際,曾為倫敦及本港多間享負盛名的酒店效力,負責餐飲款待項目;弟弟熱衷料理,曾是多間國際酒店的廚師。二人均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餐廳,最終也都夢想成真,於2017年在蘇豪區正式開設Uma Nota餐廳,2018年更開設Uma Nota巴黎分店,將日系巴西菜引入自己的家鄉。同年,中東餐廳暨酒吧BEDU於香港登場,第四間餐廳、走新派馬來西亞街頭小食風格的JALAN,於去年開業。 街頭小吃的奇蹟發放 雖說香港比法國更為機會主義至上,但餐飲業的競爭甚大,要突圍而出更要花心思、動腦筋。集團名字”Meraki”是希臘文,大意是用心加上創意和愛去做事情。該集團旗下的四間餐廳中,均以不同地方的街頭小吃作招徠,首間創立的餐廳Uma Nota,是以當年在香港還未廣為人熟悉的巴西日本菜作主打,構思新穎,其後由香港拓展至法國巴黎,是第一間集團擁有的海外分店。 引入巴西日本菜的意念,源於Alexis在巴西的聖保羅遊歷時的「相遇」── 他在當地名為「自由區」的日本城中,發現對那裡的街頭美食相當熱愛;那裡是海外最多日本人聚居的城市,街頭小吃因而演化成帶有東瀛風味的巴西別注菜系,如是者,Alexis興起了開設這菜系餐廳的想法。 Laura說:「’Uma Nota’指的是一個音符,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那是由一位日本籍女士獻唱的。巴西人重視音樂,而音樂對於Uma Nota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想打造它成為party restaurant,創造不同的服務,如每月舉辦主題活動,營造歡樂氣氛。餐廳會被音樂環繞,當你進來時會被很好的侍應招待,感覺如去了一個朋友的家裡一樣,每個人也是我們的朋友。」 笑言在創業路上與姐姐沒太多爭拗的Alexis,對此也十分認同:「我們希望將Uma Nota這個品牌落戶到不同的大城市中,它本身的特色就是能夠切合不同國際都會的餐飲需要。世界上有很多不同餐廳,但從未有過如Uma Nota這個餐廳概念。這家不止是餐廳,還會舉辦很多活動。這個對香港和巴黎來說是比較特別的,尤其在巴黎來說,這是很新穎的概念。」 在香港,平日不難找到多元化的餐廳選擇,如有廣東菜、日本菜、泰國菜等,但在巴黎卻不是以菜系為主導,乃以廚師的個性為前提,著重是「廚師想作的」為餐單重心,較具節令性,即若今季沒有某種食材的話,便不創作某類菜單,變化上會有所局限。而法國菜較少以sharing形式呈現,由頭盤、主菜、甜品等,多數以一個個獨立的「碟頭」來讓客人享用佳餚。從傳統法國人的角度看,在巴黎開設這家餐廳是個冒險的舉措。 「現在因為人們多了四處遊歷,對菜式的認知有更多了解。當他們來到我們的餐廳時,良好的服務加上有個性的食物讓客人感到滿意,他們會願意再來。法國人是很挑剔的,同時也很為自己的法國菜自豪。如果你能在法國成功,在任何地方都能夠成功。」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打破了舊有的法國人餐飲觀念,在2月份疫情還沒有蔓延至全歐洲的時間,剛好時值巴黎時裝週,巴黎分店的生意額因而創新高,是四間餐廳之首。當地人在盛事當前,對於派對餐廳發放的歡樂氣氛,顯然是十分受落。 疫境之下再變法 從理念回到現實,由高處返回平靜,其後疫情爆發,市道蕭條,對於創業數年的他們來說,現在無疑是個艱難的時間。視客人和職員也如家人的他們,也希望盡量做到不裁員,在力保員工的飯碗同時,也想法子向客人提供貼心服務。 「法國目前處於疫情嚴峻的情況中,政府已下令強制居家檢疫,政府亦於三月中下令全國所有餐廳及酒吧停止營業(外賣服務除外),政策將暫時持續到6月,屆時會通知商戶是否可以正常營業。因此Uma Nota巴黎店於6月前將一直處於停業狀態。但由於法國政府為企業推出一系列紓困措施,如政府代支付停業期間80%的僱員薪金、與業主商討減租方案、銀行暫緩貸款還款期限等,因此巴黎分店儘管處於停業狀態,但財務狀況依然允許餐廳在疫情期間堅持下去,我們暫時沒有出現裁員情況。」 法國那邊力保不失,那香港呢?Laura表示,香港政府在控制疫情方面做得比法國政府好,社會不需要大規模停止運作,但這段時間客流量依然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她坦言香港政府在企業資助方面相對薄弱,只能自求出路。因此,最近集團旗下三間餐廳同時推出全新外賣餐單,並由店員親自配送且免配送費,希望透過優質的外賣服務吸引留在家中的客人。同時,餐廳亦調整營業時間,提供更多用餐時間的靈活選擇,分散午餐或晚餐高峰時段人流聚集。自四月推出全新的外賣服務開始,生意有所提升。 關於Meraki Hospitality Group由Laura Offe與胞弟Alexis Offe攜手創立款待集團Meraki Hospitality Group。致力為香港這全球最著名的美食之都引入嶄新概念,為本地居民與遊客帶來別具特色的美食,最先於2017年開設Uma Nota餐廳,於翌年把業務拓展至海外,開設了Uma Nota巴黎分店,同年開設中東餐廳暨酒吧BEDU, 第四間餐廳JALAN 則於2019年開業。集團旗下的餐廳透過輕鬆活潑、簡約自然的方式,在充滿活力的親切環境中呈獻別具玩味的異國菜式,為品味獨到的食客締造難忘的用餐享受。

為追甜點夢 兼打三份工|得獎烘焙師 葉善媛

能夠寓工作於興趣,向著夢想進發,的確是一種幸福。本地烘焙師葉善媛(Whitney)為了追尋甜點夢,不惜日做三份兼職,省吃儉用。結果,她不但成功創立個人的烘焙事業,更在國際大賽中屢獲殊榮,為港爭光。 在尋夢的旅途上,挫折、辛酸總是在所難免,畢竟要吃過苦,才知道成功的滋味有多甜美。夢想,有時候就像一顆黑朱古力,香甜中卻又帶點苦澀…… 代表香港味道的朱古力 去年,Whitney為了參加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s(ICA),花了不少時間及精神到處尋找靈感,經過反覆試驗及改良後,終於研製出11款代表香港味道的朱古力,包括薑蜜、芒果糯米酒、本地麵豉、荔枝木桶熟成梅酒等。去年8月,她帶同作品親赴台灣屏東出戰亞太區賽事,初次參賽便從900多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奪得1金4銀3銅佳績。後來再遠赴佛羅倫斯出戰決賽,更勇奪3個銀獎,揚威國際,為港爭光! 身穿筆挺白色廚師服的Whitney,一邊在石英石長桌上為蛋糕進行裝飾,一邊對我說:「我沒有想過首次參賽便獲獎,所以真的很興奮,參賽過程亦讓我大開眼界!」她回想初中時期已對烘焙產生興趣,並且計劃日後出國留學,學習正統的烘焙技巧。為了籌措負笈海外的學費及生活費,Whitney考入大學後選擇半工讀,不惜日做三份兼職,每天除了上課,就把握課餘時間跑去當咖啡沖調師、紅酒銷售員,並同時兼任私人補習導師,毅力驚人。幾經努力,她終於儲了30多萬,於2014年完成食物及營養學學士課程,以及修畢香港西廚學院的烘焙課程後,便遠赴瑞士學藝一年。 開設烘焙工房 在Culinary Arts Academy Switzerland完成為期半年的烘焙課程後,Whitney在當地一家米芝蓮2星法國餐廳實習半年,每天工作十多小時,雖然艱苦,但卻讓她獲益良多。「為了爭取更多練習機會,我會在清晨時份跑到廚房苦練朱古力調溫技術,希望能夠更上一層樓。」勤奮,永遠都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學成歸來後,Whitney在餅房及餐廳工作,努力提升造詣,為日後的創業大計做好準備。到了2016年,她終於達成夢想,在荔枝角工廈開設烘焙工房Les Petits Fours,除了製作bean to bar、夾心朱古力(bon bon)、糕餅外,亦有開班授徒。 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Steve Jobs曾經說過:「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的確,熱愛自己的工作,寓工作於興趣,就會全情投入地去做,逐步邁向成功。Whitney的故事,正好印證了這個道理。 Les Petits Fours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petitsfours.hk Text: Monica Lau

【創業家專訪】佘焯成 | 推城市養蜂助保育

香港原蜜 | 佘焯成 小小的蜜蜂,在大眾眼中可能具有攻擊性,未必人人喜愛。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八十後佘焯成(Lancelot),卻對蜜蜂懷有特別感情;過去因工作壓力曾令腸胃變差,無意間驅使他踏上尋蜂之旅,從而燃點起對養蜂的興趣。終在2018年不單成為年輕養蜂人,創立品牌「香港原蜜」,出品原蜜(Raw Honey)同時,更積極推動城市養蜂及其他教育導賞工作,為生態保育出一分力。Text / Jamie Tsang Photo/Cheung Chin Yui 獨居蜂屋讓獨居蜂鑽入竹筒內或孔隙內,築巢、產卵,繁衍下一代。 新一代年輕養蜂人三十出頭的Lancelot,原本在大學主修數學,畢業後沒按常規成為學校老師,卻當上補習先生。後來因為壓力過大令腸胃變差,至三年前,朋友介紹他吃原蜜養胃。然而市面上甚少有此類蜂蜜出售,要購買便需尋找本地蜂場,因緣際會下,他認識了養蜂30多年的葉偉強師傅。吃了數個月後,腸胃問題漸見好轉,也跟葉師傅稔熟了,令他開始對蜜蜂產生興趣。「聽葉師傅解說許多,發現原來蜜蜂也不是那麽恐佈。我又在網上研讀有關蜜蜂的資料,才知道全球蜜蜂的數量減少了,部份蜜蜂更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而香港真的沒有很多原蜜出品。基於這些原因,我想到推廣蜜蜂的重要性。」 約在2018年尾,他決心放棄本業,跟葉師傅拜師學習,全身投入養蜂行列。葉師傅更願意借出一些地方讓他養蜂,免卻了尋找地方及「捱貴租」的煩惱,同時,他亦積極與友人製作網站,創立品牌「香港原蜜」,抱持三大理念——推廣「城市養蜂」的概念;其次是出品原蜜,將優質蜂蜜推介給大眾;最後,是讓大眾懂得品蜜。 蜜蜂面臨危機在未談到原蜜之前,Lancelot特別提到香港大眾對蜜蜂的認知是少之又少。「受到一種名為CCD(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的病毒影響,現在蜂的全球數量減少了。在2006年左右,美國曾經出現蜂場有蜂窩約有一半蜜蜂不見了,然而蜂窩附近的地上並沒有蜂屍,那年美國便首次將這現象命名為CCD。最近有科學家更一致肯定,那是因為類尼古丁農藥引致的問題,這種病毒會令蜜蜂無緣故地消失了。上年,法國已立法禁止使用該種農藥。」 網上資料顯示,從1971年至2006年期間,美國野生蜜蜂的數目已大幅下降,至今更差不多面臨消失。2017年,美國政府更將熊蜂列為瀕危物種。有專家指,蜜蜂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例如在美國,蜜蜂飛越當地中北部及加拿大部份地區,幫助蕃茄、蔓越莓和辣椒等農作物傳遞花粉。蜂群的大規模消失,會造成蜜蜂生態的嚴重崩解。近年,世界各地開始泛起蜜蜂保育概念,當中包括「城市養蜂」(Urban Beekeeping),指的是在城區中放置不同蜂箱。Lancelot說,外國差不多每個地方也有這類蜂箱,於日本銀座及法國的歌劇院中,便可發現蜂箱「足跡」。 要在香港推行「城市養蜂」,先要解決技術上和市民認知問題。「在香港也曾有人做過城市養蜂,但當中難免會遇到不少問題。如果你在市區的池塘中放養青蛙,也會有人投訴,更何況是蜜蜂?香港市民對蜜蜂的認知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們將蜜蜂和黃蜂也分不清。」 除了蜜蜂會傳播花粉,還有一種叫獨居蜂。一般人較熟知的蜜蜂是社會性群居的昆蟲,然而世界上約有九成的蜂類都是獨居蜂,包括壁蜂、切葉蜂及隧蜂等。獨居蜂有此名,原因是因為會自己會挖洞居住,不會群居和釀蜜,也沒有蜂后和工蜂的分級;由母蜂將食物儲存好,把卵生在洞裡,將洞塞滿花粉及花蜜便會離開。根據資料顯示,他們的授粉效率比蜜蜂高,一隻紅色壁蜂約可抵120隻蜜蜂;而若不是主動抓牠們,牠們是不具有攻擊性。 Lancelot希望,能將「城市養蜂」的理念擴展至學界。今年2月,他起動名為「香港.城市養蜂.200」的計劃,提倡客人購買指定原蜜,其中10元會捐給該計劃;當集齊200位捐款者後,便會捐贈一個「獨居蜂屋」(Bee Hotel) 予香港其中一間學校。獨居蜂屋的作用,是讓獨居蜂鑽入竹筒內或孔隙內,然後而築巢、產卵,繁衍下一代。此舉有助可持續發展,也可於學界開展自然教育。另一方面,雖現時受疫情影響導賞教學的進行,但在此之前,他仍不斷投入推動「親子尋蜂之旅」,透過認識香港的養蜂場,了解本地各種蜜源植物及蜜蜂在大自然的角色。 近年蜜蜂數目銳減,部份蜜蜂更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 支持本土農業除了推動工作,出品原蜜是Lancelot成為養蜂人的其中一個最大心願。「原蜜」是直接從蜂巢提取的蜜糖,製作期間不加入任何額外加工程序,所以被喻為最有營養的蜂蜜。「在超市買到的蜂蜜為了保持其穩定性,需要經過加工加熱,令到看上去每件貨品的品質沒有差異性,十分一致,卻又因此而流失了當中的酵素與抗氧成份。很多人都不知道甚麽是原蜜,原蜜是真正由蜜蜂採來,沒經加工,不含農藥及其他化學添加物。每一樽的顏色、品質未必一致,而且產量不多,所以超市很難看到這一類蜂蜜。」 當今流行的健康飲食潮流,令原蜜在某程度上亦切合當代的環保概念。一來沒有農藥及抗生素打造產品,二來推崇 “from farm to table”的流行文化,直接支持本土農業。三十出頭的他克服了被蜂螫的恐懼,願意投身這一行,也令養蜂行業得以傳承。 蜂場出品的原蜜「鴨腳木森林蜜」,是100%香港製造 品蜜發展蜂蜜文化 望進深反思現時,品牌出品兩種蜂蜜,分別是美國花旗蔘蜜和頂級鴨腳木森林蜜。他直言,世界上的蜂蜜如佳釀般千變萬化,去品嚐蜂蜜,是一門讓人值得了解的有趣學問。 「我想告訴大家,吃原蜜是為了健康,然而每個原蜜產品均有獨特的顏色、香氣和味道。美國有開辦專門學習品蜜的課程,我顯然所知的是皮毛,但也希望品牌能成為一個橋樑,讓大家知道有品蜜這回事。品蜜如同品味紅酒、咖啡和朱古力般。人們常提到精品咖啡,在蜂蜜也可被說成是精品蜂蜜。在不同的地方,同一款的荔枝蜜也有不同特色,顏色上也有些微分別;就算是同一棵的龍眼樹,也有不同品種。」他再表示,當品蜜成為飲食時尚時,直接或間接讓更多人對蜜蜂有更多認知,從而關注環境污染及城市化對蜂所造成的傷害,引發每個人對環境保育作出反思。 蜜蜂對地球的重要性 愛恩斯坦有句名言:「如果蜜蜂消失了,人類就會滅亡。」蜜蜂是一個地方生態污染的指標,研究數據上,在人類的食物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農作物,或70%以上的食物量,需要仰賴蜜蜂授粉才能有收成。故此,如果蜜蜂消失,人類可能要面臨糧食短缺、食物價格上升的後果。據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資料顯示,濫用農藥導致蜜蜂數量急劇下降,果園現需依賴昂貴的人工授粉。在香港,亦因為城市化的關係,蜜蜂沒有合適的生存環境下,致令到牠們的數量減少。

Pavo Florals 林楚婷 創高級絲花品牌

新冠肺炎影響各行各業的生態,在逆市下,也有不少年青企業家選擇創業。出身絲花世家的林楚婷(Juliet),坦言自小對花鍾愛,畢業後決定回港發展,毅然發現高級手作絲花在本港市場大有可為,把興趣變成事業,2019年創立了Pavo Florals,品牌首創「模仿真實觸感技術」,絲花像真度超高,觸摸花瓣時會有濕潤感覺,每片花瓣、葉子更會壓上由技師雕刻的紋理,質感仿如真花般,在線上建構平台,為客人提供專人訂造服務,務求在逆市中成功突圍。 Juliet父親林錦旋是本港絲花製造商啟業公司負責人。她不諱言自小與花為伍,遊走於花叢之間。她說:「小時間每次我到父親公司玩,我總會拿著很多絲花來砌,又會製作花環及項鍊等,作品都被受好評。」其後Juliet遠赴加拿大溫哥華讀書及長大,仍不減對花的熱愛,「後來我移居加拿大,每當爸爸來加國探望我時,我都會帶他處賞花,無論是真花、假花、我們都會看,久而久之,我學懂如何分辨花的真偽以及品質的好壞。」她畢業於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的她。喜歡設計和追求完美,畢業後當了歐美家品設計師,曾旅居巴黎,倫敦和紐約生活。而品牌的誕生背後,也蘊藏著一個更浪漫的小故事。前年,Juliet在一次海外旅遊時,其男友即現時的丈夫突然在摩天大廈及摩天輪的美景下求婚,由於未能將求婚鮮花束帶回港,令她感到非常可惜,為留住一刻特別的時刻,因而萌起創製絲花念頭。她說:「在創業途中,我一直致力希望找到真正永垂不朽的花,一種象徵愛情也能代表永恆的花朵。我追循著這個理念與方向,創立了Pavo Florals, 一個結合著浪漫與技術的品牌。」 Pavo Florals早前在K11設立期間限定店(Pop-up Store)。 首創模仿真實觸感技術 像真度高 Juliet父親林錦旋在行內素有「玫瑰花之王」之稱,故她以玫瑰花作主打亦理所當然。Juliet表示,Pavo Florals 品牌首創了模仿真實觸感技術,令花束的象真度更上一籌。追求著與新鮮的無論觸感或視覺上與新鮮玫瑰別無兩樣,再添上獨特自家調配的香氛,令收花者更感心動浪漫。「在我進行的市場調查中,我發現一般市場上的普通絲花都是沖染而成,當中並沒有真實的觸感或氣味。有些絲花會選用比較廉價的布料,其中會出現花瓣邊披口而影響外觀。在Pavo Florals製作花束的過程中,為求花朵真緻度達到標準,每塊花瓣都是堅持手工繪製,從而令每朵花都是獨一無二,就如每段感情與愛情都是獨特而矜貴……更首創Bespoke Rose,可於玫瑰花瓣壓上英文字母,令產品具客製化及個人化。就我們的Madonna Rose花束來說,其盛放度比通常可以買到的玫瑰大2-3倍,所以好多人都誤會我們的36朵玫瑰就是99朵玫瑰花束。考慮到其獨特性,所以我為女孩設計了一束世界上最大的99朵玫瑰花束,因為花代表愛,所以我深信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愛是每個女孩都夢寐以求的。」 Juliet表示,公司主要生意來自線上的訂單。 O2O 策略 一站式多元服務 Pavo Florals成立已逾1年時間,Juliet表示,主要生意來自線上的訂單,已累積了一定的客戶,業務也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營業額達6位數字。除來自網店生意外,Pavo Florals早前在K11設立期間限定店(Pop-up Store),及多位藝術家聯乘合作,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她說,在疫情下,公司亦變陣出擊,除新增花球製作外,主動為客戶提供場地佈置、婚禮回禮小禮物等一站式服務。至於未來大計,Juliet透露,現正研究一種環保物料,會使整支絲花都可被生物降解,期望新產品在3年內推出市場,為保護地球盡一分力。

New Office Works 建築設計師創業尋夢

近年來,文化及創意產業被視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隨著文化設施相繼落成,再加上不同的大型設計活動,讓本地大眾及海外人士有更多機會接觸本土設計,令香港設計逐邁向國際化,近年本港湧現了不少年輕設計師,除創造具特色的設計,亦敢於創業;兩位土生土長的港人謝怡邦(Paul )、丁慧中(Evelyn ),畢業後在國際知名建築師樓工作多年,心中想創造屬於自己的建築風格,遂回流本港自立門戶,期望把自家設計發揚光大。 年輕建築及室內設計師(左起):丁慧中(Evelyn)、謝怡邦(Paul )。 謝丁兩人於2014年創立了New Office Works。Paul於澳洲皇家墨爾本大學修讀建築,畢業後到北京加入馬岩松的MAD建築事務所,最難忘是參與哈爾濱歌劇院的參賽作品,沒想到最終被選中並進行興建,Paul領略到心中建築願景是有機會實現的,及後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唸建築碩士,畢業後在OMA、SOM工作,之後加入聞名中外的David Adjaye建築事務所,一做便五年時間;Paul表示,在MAD工作時認識Evelyn,二人工餘開始不同的建築構想,更參加多個建築設計比賽,一次參加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建築比賽,構思創意更是天馬行空。「我們幻想每部汽車像水滴一樣,大橋就像河流,每部汽車經過都被膠囊包裹着,像一個個汽泡沉沒在大海中。」Paul說。 至於Evelyn,她在哥倫比亞大學修讀建築,加入MAD後,回到美國麻省理工唸建築碩士,相對哥大的理論派,麻省理工更重視結構、物料與技術的鑽研,而Evelyn本身喜愛寫作,認為建築亦應有說故事的功能,畢業後到倫敦規模較小的建築樓工作,一手包辦大屋的建築設計一切事宜,又是另一番的工作體驗。 Paul與Evelyn坦言,加入建築事務所發現事業發展不似預期,大部分都是滿足上司的要求,個人創意發揮空間不大,一直以來都醞釀創業的念頭,希望實現自己的建築夢。 西九Growing Up展亭  展示本土設計特色 有幸兩人創業後迅速打響了名堂,他們的代表作─西九文化區的Growing Up展亭,正正反映他們對文化和城市追求的設計概念,作品從超過320份參賽作品脫穎而出,成為首屆「香港新晉建築及設計師比賽」的獲選設計。他們在展亭設計中注入六種香港城市的元素,梯級、中式屋頂、樹木等;代表着城市成長的回憶,亦象徵着西九作為一個成長中的文化區。展亭於2019年3月落成,由多條木柱支撐而成,屋頂用特別設計的透明亞加力膠,四周由小水池圍繞,下雨時可沿屋頂收集雨水,又設有梯級讓公眾休憩及享樂,欣賞迷人的海港景色和落日景,更設有小舞台,能化身成為舉辦小型活動的場地,用途非常廣泛。 Evelyn說:「展亭旁是苗圃公園,西九文化區亦在成長中,展亭就好比一塊好的土地,藝術文化在此孕育,而六種元素都是對照香港建築特色,如梯級好比港島常見的台階、木柱代表竹棚或高樓大廈、兒童玩耍的隧道就像樓與樓之間的窄巷。」 此外,他們為越南雲屯國際機場機場設計的DFS店,可移動的橫樑和柱子,以及三角形尖頂,都從當地文化啟發過來,並滿足零售空間的需要。「建築不一定要很Iconic,我們欣賞建築的基本元素,如柱子、屋頂和土地的運用,如何運用現代技術和手法去演繹恆久不變的建築結構,當中的變化也很有趣。」 他們另一作品,位於南豐紗廠的香港設計中心辦公室的室內設計,也是他們從設計比賽中贏得的案子,開放式空間概念,大門引入一條開揚的大道,左右兩邊是開放式辦公室、圖書室、茶水間等,中間大道可舉辦活動和講座,他們認為設計中心應鼓勵更多互動,而這種打破常規的處理手法,正正是他們實踐建築夢想之一,在過度注重成本效益的本地建築市場中,NEW OFFICE WORKS定能突圍而出。他們皆表示,NEW OFFICE WORKS定位除具備獨特的創意DNA外,亦會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建築也加室內建築的服務,期望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突圍。 兩人皆說:「我們希望透過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環境規劃把過去的歷史、現在的文化、和未來的發展結合,設計出富文化色彩並孕育文化和社區的建築。」 創業路遙遠,兩人對NEW OFFICE WORKS未來前景,仍然充滿信心,期望在本港市場站穩陣腳後,向內地大灣區及亞洲市場進發,實現兩人的創業夢。

ROYAN JADE 林明慧:自創品牌 翡翠飾品年輕化

年青人創意無限,九十後林明慧(Linda)於去年將家族珠寶生意改革,將翡翠飾品帶向年輕化路綫,成功吸納年輕客戶群及外國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陰霾下,逆市打造自家品牌,早前更進軍在銅鑼灣設立實體店,期望加深年青人認識翡翠這種長青的首飾之餘,開展自己的創業路。 ROYAN JADE創辦人林明慧。 九十後的林明慧,其家族出身珠寶首飾行業,祖母一代開始經營家族玉石生意,她的祖母成立了永昌珠寶玉器,以專營玉石批發起家,之後由她的爸爸接手,由只做批發擴展到零售業務,在油麻地佐敦一帶,開設門市賣玉石翡翠,是公司的第一次轉型。 作為企業第三代的林明慧,從小與翡翠結緣,但小時沒有想過要與其作終身事業。Linda大學選修商科,原想在商場發展,惟認為翡翠是東方文化的瑰寶,形象傳統未獲年輕人接受及欣賞,她希望把翡翠增添創意,把再其包裝及品牌活化,故在大學商科畢業後,曾到過銀行工作,但最終決定返回家族企業中幫手。 Linda接手後,銳意將翡翠融入現代設計,開設新品牌,為公司進行第二次轉型,希望除年長一輩外,還能吸納更多年輕的顧客,為現有的顧客群帶來「新血」。她說:「市面上翡翠首飾的設計普遍比較傳統,可說是年長一輩也只有大時大節,飲宴場合才會佩戴,不常用作日常穿搭,翡翠首飾便容易令人卻步。其次是選擇翡翠首飾門檻高,價格高昂是其一,另一方面是玉石雖設有證書認證,但只限證實玉石是否天然,且沒經過加工。」 此外,她續指,玉石的變化之大、種類之多,故未有設立評級的標準。過去購買翡翠的另一門檻,是需具備玉石相關知識,懂得挑選才能避免被騙,才會願意入手。種種的條件,令到翡翠的受眾較少,雖然比較固定,但難以吸納新客。 重新定義翡翠  成日常佩戴飾 Linda加入公司的第一步,就是成立新品牌ROYAN JADE,為翡翠首飾加入新設計,不再只按石材的特質和顏色去限制設計,而會嘗試以不同切割方式,配合整個設計,「希望能重新定義翡翠,變成日常外出都可以佩戴的飾物。」店舖也會明碼實價,列明所有飾物的價錢,「顧客不需要再擔心在問價後要講價,或者下一次來鋪頭時,價格會變得不一樣。」她指,店員也會詳細解釋每件玉石的稀有之處,令客人了解當中的價值。由品牌的網頁可見,一對翡翠配以18K黃金及碎鑽石的耳環最平6,800元就有交易。 Linda表示,ROYAN JADE強調個人風格,主打中檔市場,開業前曾作市場調查,發現商場消費力較高,銅鑼灣的年輕人及上班一族亦較多,而且大部分消費在時尚精品上,而疫情下租金成本大大降低,於是決定逆市開店。為加強顧客的新鮮感,每一季會設計出一個新系列吸客,而最近品牌推出Roulette系列翡翠飾品,以輪盤為概念,將天然翡翠結合鑽石、彩色寶石和18K金等珠寶,創造出年輕時尚感。 至於未來發展方向,Linda表示,計劃與本地設計師合作,進行聯乘設計,讓更多人接觸到翡翠玉石的首飾設計。現時集中力量主打本地市場,待站穩陣腳後放眼海外市場,希望能將品牌拓展到日本及歐洲地區,會積極參與各項展覽,「雖然玉石首飾不能大量生產,但希望令海外市場都知道有我們這一個品牌,吸引到外國買手購買,期望品牌走向國際舞台。」 她坦言,目前玉石首飾多以傳統實體銷售為主,難於進行網銷;但她透露,期望日後公司與客戶與建立信心後,不排除未來會經營網店,打通線上與線下的銷售。 Linda早前更進軍在銅鑼灣設立實體店。

李國謙 — 傳承家族社福事業 愛能令人走更遠

香港由開阜至今仍持續影響政商界的名門望族不多,與周壽臣共同創辦東亞銀行的李沛材家族是其中之一,成員李國寶、李國章及李國能最為港人熟知。同是第四代,他們的堂弟李國謙(John)卻低調得多,雖然未有身居政商要職,但就持續參與慈善義務工作,管理非牟利團體(NGO),服務社會。 李國謙回憶,自己最初參與公益服務,是受父母影響。李媽媽是第二代美國出世長大的華人,李國謙的外公則是由台山走過去,在美國開洗衣舖,所以當時生活艱苦,李媽媽兩夫婦在簡房陋室養大6個子女。李媽媽是大家姐,後來嫁與John的父親李福慶,就隨之來到香港。由於李氏家族背景富裕,李媽媽不再需要工作;但受成長環境影響,李國謙形容她是「不工作就不舒服的人」,於是她就積極投入慈善服務。John的父母現時已90多歲,李媽媽來港至今近70年,早期已參與多項不同慈善工作,如教會、聖約翰座堂、聖雅各福群會等,後來兩夫妻一同服務基督教那打素醫院。李國謙從小到大看着父母奔走籌款,服務社會,潛移默化,為日後參與公益事務鋪路。 堂兄國寶影響大 藝穗會公職學開會 李國謙的慈善服務生涯始於27歲。80年代,他在外國留學畢業,回港不久即被李媽媽抓去當聖約翰座堂賣物會主席,是籌委會裡最年輕的一位。李氏家族其他成員當年亦有參與慈善工作,而John當時在太子行上班,當會計:「一入電梯,就撞見堂兄國寶,還有兩位外藉人士,他們一見到我就說:『得,我們找到司庫了。』然後拉我到雪廠街藝穗會,當了3、4年司庫,算是最早期的慈善公職。」李國謙回憶說。 藝穗會的經驗亦為John建立了一套開會技巧,他憶述:「當時堂兄國寶是藝穗會董事會主席,他做事安排非常積極,每月開會前兩三日,堂兄必定已拿着會議章程,捉住司庫、祕書、總經理,四人先一起過目一遍,逐條事項檢視,到開會時就只需聽人講,」不過John指堂兄開會「幾果斷」:「會上每人都有機會發言,但如果你一味兜圈,不停講,他亦會當場說 : 『唔該,聽到了』,示意停止,讓第二位發言。」李國謙欣賞堂兄做事效率高又達到目標,於是自己亦仿傚至今。 出身全僥倖 接任主席學演講 對於自己的出身,John認為完全是出於僥倖,因此想將自己所擁有,盡量服務回饋社會。直至80年代尾時,李國謙父母就鼓勵他進入聯合醫院及當時仍在般咸道的那打素醫院共兩個管治委員會。不過做了一、兩年,John發現,那打素醫院的開門時間撞正他上班時間,唯有無奈辭掉那打素一職。但聯合醫院一職就一直做,至今做了30多年。直至12年前,John的父親85歲榮休,於是父親在東區醫院及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兩個委員會公職,就陸續交由John接棒了。 參與醫院管理之初,李國謙作為一個普通委員,每次開會只是「坐旁邊,點點頭」;不過久而久之,聽得多,就開始明白醫院文化。後來堂兄李國章將聯合醫院管治委員會主席一職交予他,就此成為轉捩點。「做主席,開會無問題,」李國謙笑言,「但聯合醫院與觀塘社區好密切,前線人員又多數是本地人,我13歲就去了英國讀書,鬼仔一個,當時好多演講,用英文就無問題,但廣東話就口窒窒,起初要逐隻字望住稿讀,後來膽大了,就敢加插少少內容,到現時上台連稿都不用,要慢慢學。」 「金錢考驗」經常有 上帝未曾「托手肘」 NGO最常遇見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John亦遇過此類「金錢考驗」。他回憶說:「聯合醫院S座大樓啟用之初,因為人流太多,甚至連大樓8部電梯都不夠用,院方於是向政府申請,在大樓外面再起多一座電梯大樓,設3部大電梯,每層有走廊連接主樓,耗資約6000多萬元。不過聯合醫院屬前資助醫院,NGO要負責基建費20%,約1000多萬元,去邊搵?」李國謙續指,「當時醫院行政總監對我講:『合十雙手祈禱吧,政府現時肯承擔,不過一陣拖兩拖,如果政府反口,整間醫院就無法運作。』於是促成首次與觀塘區議會合作,舉辦聯合慈善籌款,包括屋邨屋苑籌款箱、小巴義載、社區歌唱比賽,善款逐年遞增,最終於電梯大樓起好前已籌夠費用。」 後來聯合醫院又擴建,經同政府磋商後,雖然院方只需象徵式繳付1億元建築費,但仍是一筆大數目。John於是又祈禱,再請求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幫忙支付七成費用,過程不易,部分委員拒絕,又再求一輪刀成巧。至於其餘三成費用則由聯合醫院在觀塘募捐。反而觀塘街坊一得悉政府肯擴建醫院,將來有全科癌症服務,當年即時籌得3、400萬元。「當時有屋邨義工捧着籌款箱呼籲,有市民一見,即時掉頭走,道歉說:『不好意思,我帶不夠錢呀。』隨即回家取款,專程過來捐。」John感動地說:「翌年善款已跳到6、700萬元,之後過千萬,只需兩、三年已籌到所需的3000萬元。」 作為基督徒,又服務醫院多年,李國謙發現,有時祈禱向上帝請求,未必得償;唯獨當他所祈所求,是榮神益人之事,自己一點私利也沒有時,上帝未曾「托他手肘」。 細微細眼顯關懷 愛能令人走更遠 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症,李國謙管理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基金會,曾考慮過資助防疫用品,但由於醫院方面早已未雨綢繆,因此基金會做得更多的是輔助角色,鼓勵前線人員。雖然防疫期間與前線醫護無法見面,又要取消聚會聚餐,但出封感謝信,關心及支持前線,就仍能做到。John回想,當年03年沙士時,他出任聯合醫院委員會,當時整個醫院宿舍均被封鎖,要求醫護人員留宿隔離,他就用膠袋袋幾個生果、牙刷牙膏等,掛一份少少心意於宿舍門外,醫護感激至今。「的確是好小事,但愛心不是錢銀上可以計算,有時少少愛心是可以令人走更長遠的路,」會計出身的李國謙如是說。 資源與試驗 兩者謹慎取平衡 擔任院務公職30多年,John每當有新計劃,都會問自己:「點解唔去做?」在那打素慈善基金會的11年間,他鞏固及推廣院牧部,亦鞏固全人健康持續進修學院,定期在大專護理學院舉辦講座,向前線醫護宣揚基督教愛心。 對於李國謙而言,NGO的角色是擔當政府政策的先行試驗者。他發現,政府每推新政策前,都必先確定該政策是可行、可計預算、以及成效良好。所以如果有新計劃,NGO就可以作為小規模試點,有成績就可以讓政府抄。 肺炎康復非痊癒 中醫診所可支援 最近食衛局指出,新冠肺炎康復者即使出院,亦非100%健康,後遺症亦相當「攞命」,例如病人會繼續咳之不停,或者全身不適乏力。醫管局曾經提出,資助全港18間中醫診所,為每個新冠肺炎康復者提供10次免費診症及藥物,調理身子。但當時原來只有李國謙一聽到就拍板應承,因為其他診所擔心肺炎康復者會嚇怕其他病人。不過亦因為John率先做,其他診所亦陸續跟隨參與。 又例如「社康護士」,是由醫院派護士定期上門,到行動不便、正在家中休養的病人住處探訪,替他們清潔傷口、配藥等,減低他們再入院的機率。這種外展工作最初由聯合醫院充當「startup」,試行成功後,現時幾乎全港醫院都有跟隨,實現「無牆醫院」的理念。另外外展物理治療師計劃亦非常成功,李國謙亦希望政府可以接手。 不過NGO資源始終有限,John「使錢」亦相當小心,控制資源及效果,「因為慈善工作,好多時開了頭,即使不可行,亦好難取消,」李國謙坦言「結業」不容易,「因為無論你做得點差,始終有人得益,你一停,就連少數人都無法得益,亦會遭到反對。」所以John每次開展新計劃都會好小心,例如早幾年有人提倡學習日本,翻新老人設施再平價租出,不過John計過,基本上做一個蝕一個,物流成本亦非常高,因此考慮過後,未敢實行。 心靈健康更重視 社會大眾須留意 除了生理健康,John更重視社會心靈健康。他留意到社會心靈治療服務相當緊張,例如一個患上過度活躍症的兒童,見公立醫院的心理醫生要等3年。而精神或心理病,亦通常因為無可見病徵,而被大眾忽略。 雖然目前本港不少醫院已經有心理輔導治療提供,但李國謙認為仍然不足,亦未夠積極去尋找躲藏於社會中的隱形精神病患。他認為這非資源不足的問題,而是社會重視程度,政府或NGO必須留意到。NGO需要與醫院建立合作渠道,以及時找出病人,給與支援;而政府及NGO亦應投放更多資源發展精神及心理治療服務,可以及早幫助病人。例如他管理的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如有資源,亦會考慮推行減免計劃,資助有需要的精神或心理病病人,盡早尋求適切治療。 甚麼是「無牆醫院」? 根據李國謙憶述,以前那打素醫院仍位於般咸道之時,已故院長巴治安醫生留意到觀塘人口密集,但竟然無一間醫院,於是他就與教會商討,聯合5間基督教教會,向政府申請於一幅由教會持有的地皮興建聯合醫院。「當時巴治安醫生有一個理念,就是傳統醫院的運作模式,是要等人生病才會到醫院求診;醫完又扔(病人)返屋企,佢返咗屋企點樣,又唔知;佢唔行入醫院,你唔知佢有事。」John解釋。 「無牆醫院」的出發點就是,病人做完手術出院後,在家休養,院方派出一對「社康護士」定期上門探訪、洗傷口、配藥,免卻病人到醫院排隊奔波,醫方亦發現此服務可大大減低病人再次入院的機會。「社康護士」外展服務由聯合醫院「Startup」,現時已擴展至差不多全港每間醫院。 此外,那打素慈善基金會亦有物理治療師外展服務,上門探訪行動不便或患病長者,視乎需要,幫他們在家安裝扶手,或幫他們做運動,免卻他們找人推輪椅入醫院的麻煩。李國謙指,物理治療師外展已經發展了十幾年,計過數不算貴,去年中大護理學院亦為此做過一份研究報告,去年5月初的研究結果顯示,此計劃相當成功,因此希望政府可以引入物理治療師外展作為公營服務。 基金會兩三年前亦與防癌會做過「攜手同行」計劃,設立一個細中心,有心理輔導員、護士及社工。癌症病人及其家屬如有需要,可隨時致電到中心尋求支援。李國謙指,雖然現時癌症病人已經有不少基金及團體照顧,但有一點是暫時全港都忽略,就是癌症康復者。「佢哋都要繼續輔導,佢可能一路患咗癌症,做治療返唔到工,好返後,點樣帶佢重回正常生活,仲要睇住佢,要有心理輔導。因為患者經常有隱憂,驚隨時復發。」John希望可以發展一個與「攜手同行」差不多的計劃,不過服務就擴展至癌症康復者。 那打素慈善基金的院牧經驗濃厚,現時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的院牧部都是由那打素慈善基金管理。「院牧部不單只是院牧部,訓練幾多院牧擺落醫院就係幾多人,個班院牧亦要伸出社區,同附近不同團體的教堂合作,搵他們的牧師或者義工過來幫手。」李國謙自言對院牧相當著重:「好多人以為院牧部只服侍基督徒,信教的病人先幫到。但其實唔係,無論你是甚麼宗教,院牧部都會侍奉你,只是基督教徒就有牧師而已。如果病人信佛教,院牧部亦會安排和尚照顧你;如果道教又會幫你找個道士。」John認為,院牧的重要在於,不但能給病人及家人親友一個安慰,亦可以給予醫院啲前線人員、醫生護士等好大鼓勵,例如院牧部會在醫院定期舉辦午餐聚會,或者舉行簡短崇拜,或聖經研讀聚會等等。

90 後創升學顧問公司 助港生直入英美頂級大學

牛津、劍橋、倫敦大學學院、長春藤、史丹福一眾舉世知名的頂級學府,不少是香港學生的終極升學目標,也是尖子慕名追捧。兩名九十後年輕人阮迪晞(Kevin)及柯澤霖(Kenny)三年前創辦升學中心 Helios,憑藉自身及其顧問團隊自身經驗,協助不少本港學生提早入讀英美名牌大學,兩人坦言,這盤生意十分有意義,更是助己助人。 柯澤霖(Kenny)與阮迪晞(Kevin)兩人原為好友,其後毅然創立升學中心。 阮迪晞(Kevin)及柯澤霖(Kenny)三年前創辦升學中心 Helios,以全方面支援的形式包括提早報考公開試、模擬面試、活動獎項及實習工作等,協助不少香港學生提早入讀英美名牌大學,全因 Helios 及其顧問團隊也是從英美頂級學府畢業回港,承傳自身經驗。 Kevin 在 DSE 後入讀倫敦大學學院修讀經濟,他回想當年自己成績屬於尖子,當年經驗沒有升學中心專為尖子報考英美頂級大學,如何撰寫自薦信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其後他考入倫大後,也汲取經驗為日後師弟妹提供錦囊。Kevin 回港後,便與好友 Kenny 創辦 Helios,全力協助學生到英美升學。Kevin說, 如要入讀英美名牌大學,其一是學生提早到英美讀高中,再以當地學生身份參與校內及公開試 A-Level 或 SAT 等,「事實上要在 DSE 取得絕佳成績會較為困難,過去不少名校學生都在中文科或通識科失手,相反英國 A-Level只要多操練,不難取得良好成績」。 Helios 亦會替學生操練面試、選擇合適課外活動及找尋實習工作等,務求在短時間內為學生增值,以便有良好成績及表現,增加頂尖大學取錄的機會。Kevin 透露,如投考劍橋數學系為例,「並非只一味操練學生的數學知識,還要有良好的態度,因為面試的題目之艱深幾乎無可能準確回答,但如何拆解題目、表現禮貌及好學的態度,更為重要」。Kenny 則指,英美頂級大學十分看重學生本身的課外活動、所得獎項及實習經驗等,「如欲入讀文科或商科,可參加全球性的徵文比賽,之前有學生取得總冠軍,文章在網站刊登出來,公開任人欣賞」。 Kevin表示,Helios收費由數萬至10萬元不等,服務由入學前諮詢起、面試培訓、取錄後跟進,包括申請簽證、住宿安排、及獎學金申請技巧,甚至在學期間遇上問題,中心都會全方位支援同學各種需要。 他續指,Helios成立首年已達收支平衡,3年來已幫助逾100名港生考入頂尖大學(包括牛津、劍橋、倫敦大學學院、長春藤、史丹福等),在教育界逐步打響名堂。單以今年計,共有39名港生考入頂尖大學。取錄包括牛津、劍橋、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等。 隨著去年社會事件影響,加上早前自英國宣布明年一月,為持BNO港人推出全新簽證,住滿「5+1」年可入籍成為英國公民後,移居及升學英國即成為本地家長的熱門話題。他們預期,未來數年有更多本港學生前往歐美地區升學,相信公司業務前景看俏。 至於未來大計,Kenny表示,計劃在年內進軍澳門及台灣市場,並與教育機構、保險公司、移民顧問公司加強合作,以提升市佔率。 Helios今年更有學生早在中四時已獲英國劍橋大學數學系無條件取錄,將於完成中五後跳班入讀大學一年級,不用考 DSE 快人一步取得大學學位。現年中五學生 Myron(中) 已獲英國劍橋大學的數學系無條件取錄,將於明年九月入讀大學一年級,不用參與 DSE 考試,亦最快可望在 20 歲取得大學學位,較本港學生要在 22歲才取得學位為早。Myron 表示,早在中三時已有意入讀劍橋大學數學系,「是受到日校老師的影響,因為他正是劍橋大學數學系畢業」。他在 Kevin 及 Kenny 的指導下,Myron去年已應考了英國 A-Level 的數學、延伸數學及物理三科,全部取得 A*的絕優成績,符合入讀劍橋大學數學系的基本資格。

AERO LINK 葉家麟:私人飛機業務逆市增

新冠肺炎打擊全球航空業,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估計,今年全球航空業經濟損失達840億美元。雖然民航航班大減,令大型航空公司經營嚴重困難;惟私人飛機市場因疫情而逆市增長,主力私人飛機包機服務的本地航空服務企業AERO LINK於今年首季開始,為因疫情滯留海外的亞洲人提供包機服務,公司首季營業額按年急增3至4倍。AERO LINK聯合創辦人葉家麟坦言,看好私人包機服務市場前景,成為疫後經濟新增長動力。 葉家麟出身企二代,其家族企業榮興集團經營飲品、酒店、地產及運輸等多個領域,業務遍及中國香港、中國內地和東南亞等地,2011年,葉家麟在英國獲得生物化學及法律雙學位後,家人便叫他回港幫忙, 適逢當時私人飛機行業正在急速冒起,包機服務需求殷切,葉家麟加入私人飛機管理公司華龍航空(Sino Jet Management),並從低做起,負責飛機採購、融資方案等。至2013年,他曾短暫回到家族企業旗下榮興公司工作,主要負責啤酒及物流業務。「以前父親的公司的啤酒業務只做代理,成本好高,後來發展到有自己的車隊,轉型成為物流商。」他有感家族企業生意已上軌道,希望趁著自己年輕,外闖再創一番事業。因此在三年多前,葉家麟夥朋友創辦了AERO LINK,正式進軍業務更為全球化的航空業。 拓私人包機服務  轉攻藍海 隨着內地經濟發展,富豪階層對包機服務需求殷切,但有經驗的飛行員極為短缺,此時的私人飛機市場,就如一個不斷擴大的藍海。加上新冠疫情對航空業造致命打擊,不少大型民航企業,如新加坡航空及國泰航空,除大幅裁員外,更需要政府注資拯救;但主力富豪級的私人包機服務卻能逆市增長。 葉家麟表示,AERO LINK初期從事機組管理及飛機包機服務,現已拓展至飛機買賣和租賃管理,目前擁有40名私人飛機師。葉表示,今年2月至7月期間,公司提供了超過90班包機服務,較去年同期增長4至5倍。葉家麟指出,主要是由於各國實施封關措施,民航航班大幅減少,當中有80%客戶從美國飛往內地。儘管近日包機航班有所回落,惟仍接到不少查詢。 另一方面,葉家麟表示,近日公司收到有關私人飛機買賣查詢大增70%,惟他提及,若過去未曾擁有過私人飛機的買家,不妨先包機出行。他以一架能搭乘十多人的飛機為例,每小時包機費用約1萬美元至2萬美元,但擁有飛機每月維修和管理基本開支便要400多萬,他更建議可先加入公司會員計劃體驗一番。 葉家麟(右二)疫情前經常現身各大小航空展。 葉家麟指出,近年亞洲區尤其大中華區私人飛機服務高速增長      (資料圖片)